今日谈谈佛理。佛曰:不可说。但却有许多佛理故事和佛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心灵上一下迸发的火花。不可说的是道理,道理说了千千万,你也难懂一两点。不若自己明心见性,透过一个个比喻、故事看透世间真相。
菩提偈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人是菩提、心是明镜。菩提无树,明镜无台,心上也无一物。心中无牵无挂,无所顾忌,无所执着,自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放下繁杂,方得始终。
佛家喜欢用比喻,形象地比喻,引人入境,在一个场景中悟道。佛家也喜欢循环往复,佛理精深,岂是一次能通。
所以菩提祖师在猴子头上敲三下,除了三更半夜去拜师以外。莫不是还有悟道需三思?
佛家也喜欢讲故事。听听这个故事:
传说,佛陀在世时,有一位黑氏梵志想把两瓶花献给佛陀。
佛陀看了一眼,淡定地:“放下。”梵志听话地放下了一个花瓶。
佛陀又不急不慢地说:“放下。”梵志又放下了另一个花瓶。
佛陀还是平静地对他说:“放下!”
梵志搞不明白了,问:“我已两手空空,还应放下什么?”
佛陀说:“我让你放下,并不是叫你放下手里的东西。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尘和六识。”
三次“放下”,两次放下,都只是放下身外之物,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放下。第三次放下,才是顿悟。放下心中杂念,人才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大自在。
一个故事,让人一下觉察到了放下。有可能还是说不清,但心中有所体悟。心,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我想,佛家禅理的味道就在这里,感召的秘密就在这里。
一物、一景、一句话、一幅画、一个故事,却直抵心灵。
唤醒的是心灵的力量。
心灵之树迎着阳光,雨露,清风,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