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3月1日小S晒出一组三女儿许曦恩的照片,并配文“我婆婆要我带宝贝去烫头发,说她每天花至少一小时,研究隔天怎么让头发卷”,只见许老三一头卷发出镜,小S还调侃女儿的发型像70年代摇滚乐团的主唱和吉他手。
网友则直接抛出了步惊云的照片,“怎么那么像”!
众所周知,小S性格一向大胆前卫,和三个女儿在一起拍的照片也大都是古灵精怪,鬼马无厘头,相比于妈妈和孩子,更像是朋友之间的大姐姐。小S发的视频中,许老三摇头晃脑摆弄自己的一头小卷毛,笑嘻嘻的,着实满意,好像在说再不用为卷头发的事伤脑筋了。
也有网友吐槽小S给三个女儿打扮的太土气。其实,妈妈的打扮是其次,最重要还是孩子们自己喜欢,不给予孩子探索和尝试的机会,孩子又怎会懂什么是真正的美?爱美是一种本能,可打扮却是一种能力。
审美教育是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孩子在3岁以后就进入了审美敏感期,会不断探索对美的认识。审美意识和美感教育就开始了。只要是不违反道德,不过于出格,父母应给与最大程度的接纳和支持。女孩子会打扮自己、衣着精致得体,既是对别人的尊重,也会收获更多的成就感与幸福感。
2.
我刚上小学的时候,我妈担心长发打理起来费时间,就想给我剪短,我不从,万般抵抗。当时正流行一部日本电视剧,剧中女主是我的偶像。我妈说服我,说给我剪个和女主一模一样的短发型,我动心了,跟着我妈进了理发店。
再三叮嘱剪头发的阿姨,一定要照着女星的样子剪,阿姨和我妈都保证,绝对错不了。可直到最后一剪子完事,我也没见到半点女星的影子。活脱脱一个假小子,耳朵全露在外边。
“哇——”的一声我就哭出来了,悲痛欲绝,完全不顾还有别的客人。我妈怎么都劝不住,理发的阿姨特别尴尬,最后对我妈说理发钱不要了,快带孩子回去吧。我一路走一路哭,几天都不跟我妈说话。
其实再翻出当时的照片看看,真的不算太难看,顶多是个有些短的运动头。可每张照片上,我的表情都不太自然,也没自信。我还很清楚地记得,那段时间我放学早早的回家,很少出去玩。夏天也不想穿裙子,因为觉得和短发不配,整个人都无精打采的。人虽小,却已经有了自己的审美观。妈妈推崇的清爽干练好打理的运动发型,在那时的我看来是“不美”的。
站在大人的角度对“美”的任何评价,都无法代替孩子们审美眼光。被父母压抑的爱美之心,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和未来的生活状态。
3.
有两个朋友相约一起喝茶,其中一位看到茶具的样子很别致,就问:“这是什么茶杯啊?”
听到回答后,他啧啧地说:“哎呀,干嘛还要特意买呢,用喝水的杯子泡茶不也一样喝吗?”
看到茶叶,他也一个劲感叹:“你买那么多茶叶干嘛?喝来喝去,还不是水?还那么贵!喝完只剩一堆烂叶子,太不划算了!”
朋友笑笑说:“买一套不算昂贵的茶具,是为了布置一个让我满心欢喜的茶席。一泡茶7克,可以冲泡20次,每泡最少20分钟,一斤茶可以喝70次,也就是说我可以喝460个小时,我买的是460个小时的愉悦心情和自在状态。”
木心先生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
吴冠中先生说,“文盲不多,美盲很多”。
有句话说的好,“成人的气质是由儿童期间的审美导致的,童年的审美奠定了人一生的审美倾向和生活品质。”
无论何时何处都保持对美的追求,拥有把生活过得细致美好的能力,这样的父母,对孩子审美会有正确的引导,一定是最好的榜样。
4.
孩子的审美观念在完善的过程中,有时会偏离轨道,比如说,攀比,虚荣心作祟等,需要父母对孩子正确的审美引导。在“审美敏感期”发展当中,父母断不能用 “瞎打扮”“怪异”等给孩子贴标签来评价。
怎样帮助孩子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呢?
1.让孩子一起参与打理头发,整理服饰,给孩子选择的机会。维护孩子的审美热情,肯定孩子的爱美积极性。
2.在练习绘画时,让孩子了解色彩的变化和搭配。多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感受大自然的美。
3.教给孩子一些简单的美学知识,知道美的各种表现形式,
4.美重在自己的内心感受,而不在相互攀比或与他人的过度一致。美不仅包括外在美,还包括内在美。
不放弃美,是每个人对自己及生命最大的珍视和敬意。身为父母,在引导孩子拥有有趣灵魂的同时,也要鼓励她们拥有属于自己的美丽皮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