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就很喜欢一首诗,那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书《大林诗桃花》,尤其最喜欢那句著名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首诗主要讲的就是诗人白居易在登山的时候,刚好将要临近夏天。天气已经回暖,早春的花儿也是差不多将要凋谢的时候,便非常失落的以为已经没有美丽的花开缤纷的景象可供观赏。
但是没有想到,在偶然路过的高山古市当中,居然还可以看到非常美丽的景色,满诗的桃花简直令人惊叹,让人欣喜又开怀,所以才做出这个千古绝句,供后人赏析品茗。
人的一生其实就和这古寺的桃花一样,而赏花人就是那芸芸众生。山下已经盛开过的桃花就如同那过往一个个惊才艳艳的人物一般,供众人敬仰膜拜。山上的桃花因为地处严寒地带,没法与山下的桃花一样准确的感受季节的变化,但是还是在该有的温度下绽放光彩,也正好等到像诗人这样的赏花人来赞叹与爱惜。
但是如果那山上的桃花没有在严冬的时候慢慢积蓄自身力量,努力的吸取营养,最终也不会开出美丽的满寺桃花。
植物尚且如此,何况乎人。
北宋时期,著名诗人苏轼的父亲苏洵,就是一个如同山寺桃花般的人物。
青年时期的他,少时不好读书,由于家中富裕且家中长辈都还身体健朗,没有多少养家之累。
据史料记载,在他24岁也就是公元1032年,母亲史氏病逝。但是那时候的他还是不知悔改,对于学习方面没有非常用心。
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因为自身聪明,不用功苦读,直到一次参加举人考试,惨遭失败,才幡然醒悟。
众说周知,经过这次失败及其他的一些原因,苏轼便开始发奋苦读,闭门多年,读便诸子百家,深究诗词歌赋,通达古今。
并发誓在读书未成前,绝不书写任何文章,终于在多年苦读之后,学问达成。
由于后面文章写得非常的出色,最后得到翰林学士欧阳修的赞赏,这是他人生辉煌的起点,因为认识了非常有威望的欧阳修,并向朝廷举荐了他。
在京城的时候,也因此认识了很多文人志士。
只有自身厉害的人,才能吸引并找到可以一同奋进的伙伴,古人是这样,现代的人们一样可以学习他们这样。
而人生这条康庄大道,并不会限制你在哪个年纪才奋起直追,勇敢拼搏。
前段时间,我在一个有关写作的APP里面看过这样一个文章。
文章里面说的是一个女孩,年轻的时候整天喜欢打扮、买东西、逃课去好玩的地方旅行,因为家里面有钱,所以肆意妄为的活着。
一年之后,家里因为做生意失败,欠了很多的钱,无法再给她提供好的生活水平,导致她每天都生活在怨怼里面。
那时候刚好是她高考最紧要关头的时候,原本成绩还好的她,在那些日子里面彻底放弃自己,最后考试成绩出来,结果当然是不尽人意。
女孩把一切失败因素都归集为家里面的父母,觉得就是因为他们才导致自己考上不好的学校,没有好看的衣服穿,还被学校里面的同学笑话。
有天,朋友请女孩出去吃饭,女孩想着这么多天没有出去了,就想说让父母拿500块钱,在她看来这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
但是当她走进父母的房间的时候,她简直吃惊极了。原先喜欢抽烟的父亲,现在床头连一根烟头都没有,还有父亲最心爱的古董收藏画也全部消失不见;原先喜欢首饰的母亲的梳妆台上,只剩下几个简单的发夹,还有便宜的敷脸用品。
但是家里面还是和以前一样干净整洁,仿佛什么都没有改变。突然在那一刻,她明白了,该改变的其实是自己。
于是,从那天开始,她不再执着于化妆、打扮、游玩带给自己的快乐,重新复读一次高中,原本也是一个挺聪明的女孩,在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当中,终于再一次高考的时候考上了心目中的大学。
如今这个广交好友,光鲜亮丽的女孩,正坐在安静的咖啡店里面与朋友平静淡然的交谈着。因为喜爱打扮,所以和一些认识的并可靠的人开了一家专门教人打扮的店;父母的生意也在后续的努力中变得更好,也在读书的时候广交好友,提升个人核心能力。
现在已经成为他们那一代杰出的青年创业家,她说自己从不后悔又一次的复读。这不仅是一次新生,也是对自己人生的交代。
没有那次对自我的挖掘,就不会成就今天受众人瞩目的我。
最后用一句塞涅卡的名言作为今天写作的结尾:人生如一出戏,重要的不是长度,而是表演的是否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