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周:需求定律(上)
29.首先介绍“个人估值”的定义:一个人对一件商品的个人估值,是他为了得到这件商品所愿意支付的其他商品的最高数量。用英文说就是:A person’s personal worth of a good is the most of other goods the person would be willing to pay to get that good.倒过来说“一个人对一件商品的个人估值,是他卖掉这件物品所必须得到的其他商品的最低数量。”它的含义有如下几层:
1.只有个人才有行动能力,个人估值是个人的估值,不是集体的估值。
2.所有价值与估值都起源于个人,它是主观的,绝对主观的,并不存在什么客观的估值,价值都是人赋予的。
3.个人行动都是可观察可记录的,个人估值不是以个人的愿望为基础的,而是以他所愿意放弃的其他商品的数量来计算的。
而主观价值论与客观价值论至少有三个区别:
1.凡是客观价值论能解释的现象,主观价值论也能解释。比如一辆名贵的跑车,它凝聚的贵金属多一点、凝聚的人类无差别劳动更多一点所以更名贵。而主观上人们看见了就喜欢它,看中它,所以它就比较贵。
2.客观价值论解释不了的现象,主观价值论还能解释。比如一张家庭照,客观上它就是一张普通照片,可对于某些人来说可能就非常珍贵,主观上认为它非常有价值,和刘润说的心理账户有点点类似。
3.主观价值论更够更好的指导生产,因为根据客观价值论,你只要在一件商品里花了功夫,付出劳动,这件商品就有价值。但实际上不一定,和之前(第五周-18)提过的例子一样,名人签名因为人们的主观价值需求高,但付出劳动几乎为零但就是很贵,农民你花再多资源造了一辆人力车,没有人需求,那就不值钱。所以关注结果导向、需求导向的主观价值论更能指导生产,减少浪费。
30.交代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边际”。边际就是新增带来的新增。边际成本就是每多生产一个单位的产品所要新增的成本;边际收入就是多买一个产品所新增得到的收入;边际产量就是多做一个单位的投入所能够得到的新增的产量;边际效用就是多消费一个单位的商品所带来的新增利益享受。而且,我们说我们带来的新增的享受总是有一个递减的规律。由于资源是有限的,每个人都应该追求边际的平衡,来最有效地利用资源,也就是每多花的单位成本,不管是金钱、时间、注意力、努力,都要花在那些给他们收益最大的那种活动和商品上去,这样得到的总收益就会达到最大。和之前(第四周-16)提到的沉没成本不是成本,应该盯住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呼应。课程的最后,薛老师提问“穷者越穷,富者越富”这句话对不对。当时我的回答是不对,因为边际效用递减,同样的资源,富人会更快失去边际收益,而穷人若能抓住机会,在失去边际收益之前积攒资本,就能继续向富人的地位发起冲刺,直到成为富人。富人们固然拥有更多的资源优势,但如果短视短期利益,固守既得利益,不追求边际收益的最大化,会慢慢失去竞争优势最后沦为弱者。现在想用更玄幻的方式回答,穷人之所以是穷人不是因为没钱,而是没有富人的见识和认知,如果开始有意升级自己的认知体系,那就已经不是穷人了,只是肉体还在穷人的状态,当所有的选择开始理性,所有的认知充满深刻,怎么可能继续穷下去。活在未来,终局思维。
31.需求第一定律:无论何时何地,价格提高,商品的需求量就减少,价格降到一定的程度,需求量就会增加。重点掌握以下几个要点:
1.根据经济学传统,需求曲线上纵坐标是价格,是自变量,横坐标是需求量,因变量。也就是说,当价格发生变化的时候,需求量才会发生变化。
2.区别需求和需求量,整条曲线称之为一个需求函数,或是一个需求表,或者简单地说是一种需求。而需求曲线上的任何一点,刻画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关系,代表价格发生变化,需求量所发生的变化。
3.在经济学里,一条需求曲线描述一种需求,它刻画的是:当所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和需求量的对应关系,是“所有其他条件都不变”,那么这条曲线刻画的两个量:横坐标、纵坐标,需求量和价格。当有其他因素,其他条件发生变化,需求就会发生变动,就需要另一条需求曲线表示,通常是整条需求曲线发生平移或者转动,所以需要判断需求量的变化到底是沿着一条不变的需求曲线上滑动,还是整条需求曲线发生了平移。关键在于判断,同种需求是否只有价格发生变化,而其他条件不变。比方说秃子对假发的需求量。秃子的收入增加,帽子的价格上升,护理头发的成本上升,重归单身生活,都是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整个需求发生改变,需求曲线会发生位置移动,只有假发价格下降,只改变了需求量,而对假发的需求依旧不变。所以要明确的区分开需求和需求量,这是两个概念。
4.需求曲线永远是向下倾斜的。其中举了一个很容易让人误会的例子:“世界上存在越贵越买的行为。玻璃的项链很便宜,人们买的很少,钻石的项链很贵,人们买的很多。”这其实在刚才已经提到了,一条需求曲线只能描述一种需求,玻璃项链和钻石项链是两条不一样的需求曲线,而且各自符合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特性,只是相对位置钻石项链更高,而两条曲线不具备可比性。所以世界上没有倾斜向上的需求曲线。
总的来说,价格提高,商品需求量减少,价格降低,需求量就会增加。在课后问题中,薛老师说假如你是个菜农,如果市场上的菜价上升,那么你对蔬菜的需求量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
我当时的回答是:下降了,因为根据第一定律,价格上升商品的需求量就降低,蔬菜涨价了需求没有变化但需求量降低了,而供需应该平衡,市场上需求量下降了,还去囤积更多涨价的蔬菜,难道不会全都烂在自己手上吗?
但我忽略了菜农这个身份,他的财富状况明显受到他卖蔬菜的收入的影响。蔬菜贵了,他反而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所以财富状况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他自己的需求曲线发生了移动。这是另一条曲线,他变得有钱了,所以不论在哪个价位上,需求量都上升了。
32.供应曲线:价格很低的时候,需求量的横坐标很高;价格逐渐上升,需求量逐渐减少直至几乎萎缩为零。当价格再进一步上升,需求量就跑到第二象限,成负的了,而负的需求量就是说需求成为了供给。将第二象限的虚线镜像投射到第一象限,它其实就成为了供给曲线。也就是说需求和供给没黑白之分,它取决于市场价格。当一件商品的市场价格比较低,你是个需求者,你要买入,你要消费;但当这件商品的价格逐渐升高,你对它的需求量就逐步减少;当这个商品的价格进一步上升,你就停止购买,停止消费;当这个商品还在上升,你就从需求者变成了供给者。举个例子,朋友要去相对较偏僻的地方开会,接连问了9辆出租车,没有一辆愿意去,给出的价格都很高,朋友觉得接受不了,本来嫌麻烦可也没办法于是自己取车自驾去了,说不定还能接个单。
交易者剩余的概念,比方说我的冰箱里有各式各样的食材总价300元,这时候突然停电了,里面的食物会坏掉,300块马上就要打水漂了,这时候突然有人跟我说他能给我提供电,那我愿意付多少钱呢?1块钱我愿意、2块我也愿意、10块、20块、100块、200块我都可以接受,因为冰箱里的食物值300块,只要这个电价不超过300块,理论上我都能接受。但实际上我们每天所付的电费也就1、2块钱,这1、2块钱和300块之间的差距就叫做剩余。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消费各种各样的商品所享受到的剩余是巨大的。同样的电厂也享受了剩余,让他电费降低他们也可以接受。所以剩余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产生的。
第九周:需求定律(下)
33.需求第二定律:需求对价格的弹性,和价格变化之后流逝的时间长度成正比。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需求对价格的弹性会增加。需求对价格的弹性,就是需求量的变化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化的百分比。他的含义是:每当价格变化百分之一,需求量会变化百分之几。所以需求对价格的弹性是一个百分比除以百分比的常数。比方说,如果价格变化了2%,需求量因此变化了5%,那么就是5%÷2%=2.5,也就是弹性大于1.弹性大于1意味着价格稍微有点变化,需求量就有很大的变化。一般奢侈品就是这样,香烟、名酒、名表、名照相机都有这个特点。当价格上升一点点后,人们可用可不用,这时候它们的需求量就会有比较大的变化。弹性大于1指的是奢侈品,那倒过来,弹性小于1,指的就是必需品。比如生活中的盐,盐的价格再怎么变化,我们对盐的需求量就不会产生太大的变化,盐的需求量也不会下降一倍,这样除出来的弹性就小于1.需求曲线上的弹性处处不等,价格越高弹性越大,同一条需求曲线随着价格的变动,它的弹性就会发生变化,所以一件商品是奢侈品还是必需品,完全取决于价格的高低。比方说每天洗澡,是刚需吗?在水资源丰富地区,当然是,不仅每天洗澡还要每天洗车、浇花、看喷泉。但水资源不够的地方,他们会很省,因为水很贵,他们不会随便洗澡,洗完脸的水在洗脚,洗完脚再去擦鞋,擦完鞋还要拿去冲厕所。之前的出租车很贵,一般人坐不起,但也不见得就去不了别的地方,现在价格降低,却成为了生活的必需的交通方式。所以有没有无论价格多高,人的需求量都是一样的商品呢?这是一条垂直的曲线,完全没有弹性的,绝对刚需。其实不存在,再刚的需求只要超出自己的支付极限,也就不刚了。我们每天都要吃饭没错,但前提是我有能力支付饭钱。我不能说一天必须吃三餐这是刚需,因为还有很多人可能好几天才能凑上顿饭。生命即将结束,医生说可以用药物维持,一针可以多活一天,就算是那些富豪,一针一千没问题,一针一万也没问题,一针十万呢?一针一百万呢?一针一千万呢?会不会打?会打几针?在生命面前,其实也无所谓刚需,也都要妥协下来。突然就想起巴金老先生,最后也只是为了别人活着,可仅仅是活着,他觉得这样活着很痛苦,也许人应该追求存在,而不是活着吧,跑题了。
34.人性的特点,就在于能够寻找替代方案。而且随着时间的变化,时间越长,能找到的替代方案就越多。随着时间的推移,需求弹性会越来越大。每当出现新的情况,出现新的冲击的时候,人们寻找替代方案的范围一开始可能没那么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选择替代方案的空间会越来越大,他们能找到的对策就越来越多。可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永远是个动态的博弈,比如限购买房,人们那就假离婚;上班打卡,可以买指模帮忙打卡,等等等等。
35.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冲击,发生很多成本,比方说政府收税、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大笔的交易费用等等。以下图说明:
这张图里有一条倾斜向下的需求曲线D,有一条倾斜向上的供给曲线S,这两条曲线相交的点是一个平衡点叫N。
在政府没有征税、没有收取养老保险的情况下,买卖双方的均衡点就在N,在这一点的均衡价格是P0,其均衡销售量或者需求量就是QO。
这时候政府说要征税,后果就是需求者要比原来负的价格更多,从以前的P0变成了Pd;而同时供应者比原来那到底钱也要少收一点,赚到的钱从P0变到了Ps。而这个时候整个交易量从Q0收缩到Q1,达到了政府收税后的新的均衡状态。
买方多付的钱加上卖方少收的钱,这两笔加起来恰好等于政府增加的税收。在图里面Pd和Ps之间的距离就是政府的税率。最后的结果是,在图中标志为A的那个矩形,它是消费者买家所承担的政府的税收部分。而标志为B的那个矩形,是卖方所承受的政府的税收的部分。A加B的总面积就是政府的税收收入。(三角区域为社会成本的损耗,谁都拿不到)所以税负是由买卖双方共同承担的。而到底谁负的多谁负的少,取决于需求者和供应者,他们双方谁的弹性低,谁对这份交易的需求更迫切谁就付的多一些,弹性大小决定承担税负的分摊比例。
如上面的两张图,需求曲线相对陡峭,没有弹性,那就需求者承担大部分税负,需求曲线相对平缓,相对弹性更大,那就供应方承担大部分税负。
由此来讨论3个问题:
1.养老保险究竟是雇主付的还是雇员付的?
不管政府规定是雇主负养老保险还是雇员付,这取决于雇主和雇员谁更需要这份工作,谁越需要这份工作,谁的谈判能力就越低,就会承担更大比例的税务负担。比方说政府忽然规定国发院的院长需要替薛老师这样的教授多交一笔养老保险,当这个政策一下来,院长没有其他办法,只能听从政策智慧,这时候付这笔钱的是国发院,是雇主。但随着时间变化,就会出现各样的对策,比如雇主会重新调整跟薛老师的劳动合同,重新调整给薛老师的劳动量。这时候薛老师接受还是不接受,取决于他对这份工作的需求程度,如果实在是离不开这份工作,那就会接受,到头来这笔钱最后还是落到他头上,形成新的平衡。但如果他的选择很多,弹性很大,那就可以不接受,和雇主谈判,让雇主来交这笔钱。
2.香蕉税是买家付还是卖家付?
同样的,看谁付其实要看谁更需要这份交易,谁就付或者付的比例更大。买家今天可以不吃香蕉的,还有好多其他水果,大不了我不吃香蕉了,但卖家不行,他耗不起,他卖不出去香蕉就烂了,所以不管政府怎么规定谁交,卖香蕉的都会自觉自己去交,因为他更需要交易。
弹性大=可替代选项多=交易渴望度低=有你没你都行
弹性小=可替代选项少=交易渴望度高=没有你不行
让我想到一句歌词“得不到的拥有在骚动,变偏爱的都有恃无恐”,感情生活不也是这样么。
而将视野扩大,社会中每个人既是需求者又是供给者。我需要这份工作,我卖的是劳动力,雇主是买家,但同样他背后仍然有需求者,要买雇主生产出来的产品。供应者、需求者一环接一环,相互影响,而社会的赋税、风险都会像涟漪一样向这个社会分摊下去。所以罗胖有一次将“911事件”的受害者,除了在恐怖事件丧失生命的人,他们永远失去了生命,还有那两幢大楼?不,他们买了保险。那是保险公司?不,保险公司也买了保险。这个损失和风险已经被全社会分摊下去了。
36.需求第三定律:好东西都会运到远方。精选品和普通品之间的价格本来是有差距的,但是加上一笔附加费后,它们的差距就缩小了,性价比高的精选品显得更便宜了。而附加费却大,这种效果就越明显,精选品就会显得越便宜。反过来讲,每当人们不得不支付一笔巨大的附加费的时候,那就只有那些精选品才值得人们去运送,才值得人们去提供,才值得人们去享受。
所以刻在石碑上的文字,需要精雕细琢,而发电子邮件,廉价方便,碑文的文字质量更高。
不远万里从澳大利亚进口到中国的肉,运输成本很高,当然事先需要把骨头去掉。从国外坐飞机回国,如果能带一瓶液体,那绝对是香水或者红酒,绝无可能是瓶矿泉水。四川出美女,但你跑到四川去,不一定能碰到很多美女,因为美女都跑到远方去了。当然,也不是说当地人就不消费好的东西,只是说,在技术许可的条件下,在高质量和低质量的产品都可以运到远方的时候,人们更倾向于选择高质量的产品。
学习经济学或许改变不了世界,但是可以改变看待世界的方式。而学习也就是图能活个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