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文章,是写作者陈小琛的《我在北京住地下室的日子》。看完以后感慨颇深。
作者主要描述了他初来北京的日子,和同学住在地下三层,混在一个小公司里做电话销售,写身边的同事、老板的创业故事带给他的感触。文笔朴素、真诚而又动人,不禁让人感叹:没有谁的生活是容易的,那些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同时也处于金字塔顶尖的人。除了投胎技术好,依靠个人力量挤进社会上层的人凤毛麟角,更多的是平凡而又普通的孩子,因为没有伞的孩子更要跑得快,所以他们能忍受别人吃不了的苦。
我想起了刚到J城的日子。那时的我,有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
跟着一个关系不太热络的女同学,扛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就来到了J城。头天晚上没有落脚的地方,又舍不得花钱住旅馆,在同学男友工作的宿舍里挤着度过了第一个晚上。虽然拥挤,但不是地下室,有窗、有卫生间,心里非常高兴,总算有个地方住了。美中不足的是,要和一群男生呆在一个宿舍里,感觉有些别扭。但那时哪里想这么多,晚上穿着衣服和同学挤在一张一米二的单人床上,呼呼大睡。
之后我的这位女同学委婉告诉我,她要和男友住在一起,两人计划在外面租房住。我只好识趣的搬出来。
心里空空的,偌大的城市,我也不知道去找谁,无亲无顾,只有一、二个在J城的同学,但我也不能住在人家里啊,房子总归是要找的。同学的男友告诉我,城中村的房子便宜,生活配套设施还算便利,让我去找找。
那时手机还不普及,网络不发达,没有58同城之类的网站,我就跑到城中村,一家一家问有没有房子需要出租的。这类房东大约都是本村里的,自己有钱违章盖几层小楼,弄成一个一个小单间,摇身变成包租婆,每天坐在家里啥事不干,光等着收房租就能美美的过生活。
终于在一个二层小楼找到还算满意的“房子”,说是房子,其实就是房东在过道里又围起来一个四方的小屋,只有6个平方,放下一张床、一张桌子就进不来人了。但我不嫌弃,因为房租便宜啊。在没有找到工作前,卡里只有那一点点钱,我得省着花。总不能再让父母给我打钱吧,这会让他们更担心。我只好将就一下,等找到工作就搬走,换个更好一点的房间。
后来跑人才市场找工作才发现,喜欢的工作,人家嫌我学历低,瞧不上我。而当时的我,心高气傲,不想在饭店当服务员,给别人端盘子、干伺候人的活,光想着华而不实的美梦。看到气派辉煌的售楼大厅里,美丽优雅的售楼小姐,穿着一身得体的职业装,脸上化着精致的淡妆,一脸的羡慕。
回头再看看自己一身的灰头土脸,连脚都不敢迈进去,更别说找经理面试了。我没有勇气和底气走进那扇美丽的旋转门。
每天买来报纸,仔细翻看上面的招工信息,眼看着银行卡的余额越来越少了,我终于决定,先养活自己,吃饱肚子再说。找了一家商场营业员的工作,虽然工资不多,但总算可以在这个城市先安顿下来了。以后的事情慢慢计划吧。
印象深刻的是冬天下夜班后,我一个人骑着自行车,急匆匆地赶回我的“小家”。拐弯的巷口总会经过一段没有路灯的小道,心里怕得要死,以最快的速度冲过黑暗的街巷,仿佛身后有人在追赶着我。出租房里虽然没有暖气,室内温度比外面高不了多少,但我知道,那里有一盏灯光是属于我的。让我心里有一丝期盼,一些温暖。
慢慢的生活一步步变得好起来,从城市的西环到东环,从南到北,像打游击一样,不停的换着住址。但那时没有感觉有多么苦,反而觉得和认识的新朋友一起租住,每天都很快乐。大家一起嘻嘻俣哈,谈工作、谈未来的打算,对以后的生活充满希望和斗志。
我的青春就像小鸟一去不回来。
这么多年过去,那些和我一起租房的朋友有的创业当起老板,有的还在以前工作单位上兢兢业业的熬着资历,还有的安心在家带孩子,用心打点和经营家庭的里里外外。大家都各自找到自己的归属,在各自的圈子里笑着、哭着、奋斗着、失落着.....
有些道路,总要一个人独自前行。每个来到大城市的年轻人都是这么过来的。就像地下的竹子一样,前三年悄悄在地底扎住根,三年只能生长几厘米,异常难熬。但是度过这段时间后,竹子就会以每年几米的速度向上疯长。这个期间,就要守住内心的寂寞,专注自身成长。
未来的路,我要走好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