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涅阳三水
爱于心敏于行工作室的读书分享,终于结束,我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从导师确定我为读书组的组长,我就特别惶恐,我读书,胜在数量上,而不是质量上,这一点我自己是极为清楚的。
爱敏姐的鼓励使我有些压力的同时,又有了一些动力,工作室成员虽然只有三十来个,可是,感觉着个个比我厉害,个个都有比我多的殊荣。
我就是十足的老百姓一枚,啥荣誉都没有。
为了这次分享,我重新阅读了这本书。
第一次读它,还是毕业实习的那一年;第二次读它,是毕业十年后,而今第三次,是毕业二十年后的现在。
书写了五篇稿子,每章做了梳理,有摘抄,也有随想。
原来做了四个导读的题目,分享时候,却没有按照这个思路来,自己感觉着有些乱了套……
。。
前前后后,为这次分享,我做了30多张图片。
原本以为,在分享的时候,我会照着简书里的东西读一遍。
却没想到,对着图片,我能够侃侃而谈。班级孩子们的故事如数家珍,能够张口即来,这一点出乎了我自己的意料。
原以为半个小时,我就能够说完的东西,却不料,被我侃到了一个小时。
在中间半小时的时候,我就有一点慌慌的感觉,唯恐图片上的东西说完了,还剩下很多时间该怎么办?
在后来剩下10分钟的时候,看看还有10多张图片,我的一颗心放下来了,同时也加快了速度。
我得给老师们留下来交流的时间不是?
在50分钟的时候,我就准备结束,最终在55分的时候,彻底把话题进行了交付。
。。
梁树丽姐姐抛出了问题:究竟怎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
梁姐姐一直以为自己是爱孩子的,结果学生不接受,这样一厢情愿的爱,是我们教育需要的吗?
脑海中,一下子闪出昨天读书时候的句子,那要看你的爱是站在谁的立场上去落实的?是自己,还是孩子?是自己需要的?还是孩子需要的?
这话题一下子又把杨诗云老师引了进来聊天。
杨老师也说了很多,这位一直走在家访路上的老师,对李镇西老师的书真的做了很通透的解读,每一个环节都做了深刻的反思。
知道爱孩子,还要知道如何爱孩子才对。
两位优秀老师的讨论,一下子得出了问题的答案,爱孩子得有技巧,得有方法,也就是说需要智慧。
这么一来,话题就得到了统一:有爱有智慧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
耿彦艳老师也加入了讨论的队伍中,她提出了永不绝望的话题。
永不绝望就是要抱有希望,尤其在差生身上,我们要时时刻刻关注,发现他的闪光点,并逐渐去扩大。
跟老师的参与,让我们逐渐认识到,在教育上拥有爱,拥有智慧还不够,还必须要拥有足够多的耐心才可以。
耿老师应该是最年轻的一位老师,他说永不绝望对她的影响是最为巨大的,让她的感受也是极为深刻的。
因为她的参与,杨诗云老师和梁树丽老师又总结了一句比较深刻的话:教育就是一地鸡毛,我们做老师的,就是弯腰把这些鸡毛一根一根捡拾起来。
这话真的是很有哲理。
无论鸡毛大小,粗细,我们都要一视同仁,把它捡拾起来,发现它的美。
这样的捡拾,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要长久的,持续的,不间断的存在着才行。
。。
感谢这三位老师的参与,让我的这次分享有了巨大的收获。
教育不仅仅有爱,更重要的是有技巧有智慧,更更重要的是要有持久性。
教育不仅仅有学习,还有生活。
尤其是在对于后进生的教育上,不可忽视它的反复性,反弹性,我们要紧紧的不放松,就像饥饿的狼看见小绵羊一样,就像猫看见老鼠一样,把他们紧紧的锁定在我们的视线之内。
因为我们持续的有方法的爱,去引导他,去鼓励他,去陪伴他,去提醒他,让他能够走上健康成长的轨道。
这个健康,其实就是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我们发现他,发展他,让他能够树立美好生活的决心,让他出现拥有美好未来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