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达多
赫尔曼·黑塞
28个想法
总序
>> 诗人海涅说过,“德国创造出来最辉煌、最神圣的东西,是那人道主义,那种普遍博爱的精神”。黑塞的思想继承了这种精神,他终生不渝地反对和抨击那些虚伪地打着爱国名号的战争支持者。应特别指出的是,历史上的德国盛行狭隘的爱国主义,看重对领袖的效忠,很多进步人士都支持帝国主义战争,被海涅批判为“就像大户人家赤胆忠心的老家仆”。
第一部
阿特曼:-tman,是潜存不灭、绝对永恒的精神实体,它一般指“真我”“小我”“灵魂”以及“意识”等,与世界灵魂(“大我”)或宇宙统一的原理——梵相提并论。
笔记~
>他已经明白了如何在自己心灵深处去认识那不灭的、同宇宙合一的阿特曼[插图]。
>> 他爱悉达多的眼睛和清朗的声音,爱他走路的姿态,爱他举手投足间完美的风采;他爱悉达多所做的和所说的一切,尤其爱他的悟力、敏锐而强烈的思想、坚决的意志、高尚的使命感。
>> 他的杯子没有满,他的智怀没有饱,他的灵魂不安宁,他的心情不平静。
>> 神圣经典上的许多词句,尤其是《歌者奥义书》,都提到过这个“心底的深处”。书上写道:“你的灵魂就是整个世界。”书上又说,人睡着的时候,会进入到自己心底的深处,住在阿特曼之中。
>> 人必须在自己的“我”中找到泉源,人必须保有这泉源。此外,一切都是虚假、迂回和错误。
>> 他们孤独、陌生、阴冷,像是混迹于人类世界中的三只枯瘦的豺狼。他们周身弥漫着一种气息:激情已然冲淡,默然地修行,无情地克己。
沙门的生活
>> 悉达多只有一个目标——变得空无:没有渴望、意愿、梦想、快乐和悲哀——让“我”死掉。不再有“我”,体味空无心灵的平静,体味纯洁的思想,那就是他的目标。
摩揭陀(梵語:मगध,magádha,或譯為摩揭、摩竭陀、摩羯陀)古代中印度的一個重要王國。佛陀一生多半在摩揭陀:佛教史上的王舍城結集,華氏城結集,都在摩揭陀,因此摩揭陀是印度重要佛教聖地之一。唐朝貞觀年間,高僧玄奘往印度取經,曾路經此地,在《大唐西域記》一書中專辟二卷詳述。
>摩揭陀
乔达摩
>> 这两个沙门之所以能认出他来,全是由于他从容安详的风度,他静若止水的神态。在他的身上看不到寻求,看不到欲望,看不到刻意,没有任何努力的痕迹——有的只是光明与安详。
觉悟
>> 思考的本质就是认识根源,只有通过思考,种种感觉才会变成知识,变成真实,开始成熟,不致迷失。
>> 他本来在路上慢慢地一边走一边想,现在这些想法完全让他停住了步子。立刻,又一个想法冒了出来,这是个新的想法:“为什么关于我自己我什么也不了解?为什么我自己一直觉得悉达多很陌生,对他知之甚少?这都是由于一个原因,一个唯一的原因:我害怕我自己,我逃避我自己。我一直是在探寻梵,探寻阿特曼。我希望毁灭我自己,离开我自己,为的是在深深的心底找到一切事情的核心:阿特曼、生命、神圣、终极。然而正因为如此,我在途中失落了我自己。”
>> 我不会再想要逃避悉达多了。我不会再把我的精力花在阿特曼和世界的种种悲哀上了。我不会再为了找寻废墟背后的秘密而残害自己、毁灭自己了。我不会再研究《瑜伽吠陀》《阿闼婆吠陀》或禁欲主义,以及任何别的教义了。我要从‘我’中学习,做‘我’的学生,我要从‘我’中学习悉达多的秘密。
第二部
>> 他必须自己去亲身体验。很久以来他就已经知道自己的“我”就是阿特曼,它的永恒性同梵天的一样。然而他从来没有真正发现到他的“我”,因为他一直想用思想的网去捕捉它。躯体当然不是“我”,感官的活动也不是,思想不是,理解力也不是,智慧和才学也不是。人们获得的才艺和智慧是用来对世上的事情下结论,在既有思想上编织新的思想。这个思想的世界仍属此岸。如果随性自我的智慧和思想得到膨胀,其感官即使毁灭,所有磨砺仍属徒劳。思想和感觉都是美好的东西,在它们的背后藏着终极的意义。很值得我们去听听它们的声音,很值得去同它们交往。对它们任何一个,既不可轻视,也不可估计过高,最好一心一意仔细听听它们的声音。除了内心声音的命令,他什么也不去努力;除了内心声音的建议,他什么地方也不停留。为什么佛在悟道的时刻要坐在菩提树下?那是因为他听到了一个声音,那个声音起自于自己的心中,命令他在菩提树下寻找静息,因此他没有依赖肉身的苦行、献祭、沐浴、祷告、吃喝、睡觉或做梦。他只听从那个声音,不听从外在的命令。而只听从那内在的声音,是好的,也是必需的,此外的一切均毫无意义。
>> 人可以乞讨爱情,购买爱情,得到赠送的爱情,在街上邂逅爱情,但是却绝对偷不到爱情。
在人群中
>> 有一天,悉达多对她说:“你性格很像我,你与别人不同。你是你甘玛拉,而不是别人。你同我一样,在心里面有一种宁静和一处庇护所,任何时候,你都能退避到里面去,保持住你自己的本色。这种本领,虽然人人都能够有,然而却只有极少的人能真正发挥这种本领,做到这一步。”“不是人人都那么聪明。”甘玛拉说。“这与聪明不聪明没有一点关系,甘玛拉。”悉达多说,“卡玛士瓦密同我一样聪明,然而他却没有这种庇护所;有些人有这种庇护所,可是在智力方面,他们却仅仅是孩童。甘玛拉,大多数的人就像是一片片落叶,在空中随风飘游、翻飞、荡漾,最后落到地上。有少数人像是天上的星星,循着固定的轨道运行,任何风都吹不到他们那儿,在他们内心中,有他们自己的引导者和方向。“以前我认识过不少聪明人。在所有的聪明人当中,有一个人在这方面是完美的。我永远忘不了他。他叫乔达摩,是位大彻大悟的人,现在正在宣讲他的教义。每天有成千成万的年轻人去听他讲道,时时刻刻有成千成万的人在照着他的训诫去做。然而,他们都只是些落叶,他们在内心中没有自己的智慧和向导。”
轮回
>> 正如同陶工的拉坯轮车,一旦把它转动起来,它会旋转很久很久,然后渐渐变慢,最后停止,苦行者的轮子也与此相同。在悉达多的灵魂中,思想的轮子、识别力的轮子,也转动了很久,现在仍然在转,不过转得很慢,并且一面转,一面踌躇、迟疑,已到了快要静止下来的地步。就像湿气一样,一点一点进入快死的树身里面,一点一点多起来,一点一点把树身腐烂掉;这个凡俗的世界和它的生活惯性也是同样,它们一点一点地偷偷钻进悉达多的灵魂,充满他的灵魂,使他的灵魂变得沉重、忧郁,感到疲倦,最后沉入睡乡。
>> 正如同陶工的拉坯轮车,一旦把它转动起来,它会旋转很久很久,然后渐渐变慢,最后停止,苦行者的轮子也与此相同。在悉达多的灵魂中,思想的轮子、识别力的轮子,也转动了很久,现在仍然在转,不过转得很慢,并且一面转,一面踌躇、迟疑,已到了快要静止下来的地步。就像湿气一样,一点一点进入快死的树身里面,一点一点多起来,一点一点把树身腐烂掉;这个凡俗的世界和它的生活惯性也是同样,它们一点一点地偷偷钻进悉达多的灵魂,充满他的灵魂,使他的灵魂变得沉重、忧郁,感到疲倦,最后沉入睡乡。
河边
>> 他一面感到困扰,一面也感到好笑。他想起了以前的那段日子。想起自己曾向甘玛拉夸耀过三样本领,三样高尚而无往不胜的本领:斋戒、等待、思想。那些是他的财产、能力和力量,他的坚实支柱。在他年轻时那些孜孜不倦、刻苦用功的岁月中,他就只学到了这三样本领,而现在却又失去了它们,一样也没有保持下来。他用这些本领去换了最可鄙的东西——昙花一现的空幻、肉体感官的欢乐、奢侈淫靡的生活和财富,他的生活变得陌生怪诞。而现在,他似乎真的是变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了。
悉达多反省自己现实的境况。他发觉思想变成了一件很难的事情,他变得没有心情思考了,可是他强迫自己去思考事情。
摆渡人
>> 他不断地向那条河学,尤其是向那条河学习如何倾听,如何用一颗平静的心去倾听,如何用一个等待的、开敞的灵魂去倾听,没有激情,没有愿望,没有判断,没有意见。
>> 悉达多以往的生与重生不在过去,他的死,他在梵天的回归也不在未来。每一样东西,没有以前,没有以后,只有现在和现在的实在。
>> 一个真正的探求者,如果真诚希望去找到一些东西,就不能接受任何教义。然而,一旦他已经找到了,他就能对每一条途径、每一个目标表示认可;一旦他找到了,就没有东西能把他与千千万万个生活在永恒之中并呼吸着神圣气息的人隔开。
唵
>> 当他把商人、士兵、女人等普通的旅人渡过河时,他不再像以前那样觉得自己与他们不同。他了解他们,理解他们的生活,也欣赏他们的生活,但不是通过思想和观察,而仅仅是因为欲望和愿望,他喜欢他们。
>> 一个知识慢慢在悉达多心里长大了,成熟了,他明白了真正的智慧是什么,明白了自己在漫长的岁月中探求的真正目标是什么。那目标不是别的,而是在生命的每一个时刻中灵魂的一种准备,一种容纳力,一种思考、感觉和呼吸万物圆融统一思想的秘技。
>> 那条河笑了,是的,人生就是这样的。每样事情,在没有忍受到尽头之前,在没有最后终结之前,都会重演,同样的悲哀也会再度被人历经一次。
>> 从那个时刻起,悉达多停止了和自己命运的抗争,他的脸上闪烁着智慧的宁静。有这种宁静的人,能不再遭遇种种愿望之间的冲突,他已经找到了解脱,他与生活之流很和谐,与生命之流很和谐,他充满了同情和怜悯,他任凭人生之流的摆布,他属于万物的和谐统一。
歌文达
>> 智慧是不能言传的。一个有智慧的人如果想要把智慧讲给别人听,那些话一旦说出口来,反而会让人觉得很愚蠢。
点评: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