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吸收先进文化、技术的蒙古大军,其轻骑兵装备不断改进,马鞍、盔甲、弯刀、弓箭等均与欧洲重甲骑兵的装备有所不同,性能更强,进攻性、杀伤力更强。
13世纪,冶金技术远超蒙古帝国的欧洲,冶炼出的金属很快便打造出铠甲、胸甲、金属头盔防护帽,骑士们厚重结实的盔甲里面甚至又添上了一层结实的皮衣或毡衣,三五十镑的戎装,欧洲贵族骑士们武装到了牙齿。
欧洲重甲骑兵的马鞍高且僵硬,后鞍完全包住骑士臀部,他们的主要武器是长枪、重剑,贵族骑士们是不屑于使用弓箭的,只有充当配角的步兵、从仆们才使用弓弩。
直剑势大力沉,如果砍中对方可以造成较大伤害,但正因为十分沉重,挥舞起来便不快捷,而且易被反震折断,他们的长枪,二三米长而且分量很重,对付步兵和本土的骑士来讲可能很致命,但却无法应对灵活机动的蒙古骑兵。
欧洲军团如果了解中国历史,绝不会重用重甲军团。就在此200年前,金国轻骑兵彻底打残辽国的重甲铁林军,而在后来的1141年郾城之战中,民族英雄岳飞指挥将士手持麻札刀、提刀和斧子三样武器,上砍骑兵、下砍马腿,将金兀术所依恃起家的“铁浮图”、“拐子马”打的落花流水、不复存在。
蒙古以轻骑兵为主,轻骑兵的盔甲通常是皮制的,或者是从敌人那里缴来的锁子铠甲,简易的头盔,虽然远不及欧洲重装甲骑兵头盔厚实,但轻便而坚韧,容易保持长时间的战斗力,在严寒酷暑时节也避免了难以忍受的酷刑。
另有一件编制细密的丝绸长袍,披在蒙古将士的身上,若中箭连箭带绸布一同插进伤口,军医只须将绸子拉出便可将箭头从伤口中拔出即可疗伤。
成吉思汗在带领大军征讨时,即便因遇到最顽抗的抵抗而决定屠城,也要先将异族的能工巧匠和医生等知识分子挑出让其随军或送回蒙古,这也是武器装备不断改进、民族文化不断融合的根本原因所在。长期与大金国、西夏、南宋等国家的战争中缴获的武器装备,蒙古大军不但全盘照搬,而且改造加工、发扬光大,并一一使用到欧洲战场,就连金国皇帝都感叹蒙古人的学习态度,称之为“恃北方之马力,就中国之技巧”。
蒙古骑士用刀开始并不是弯刀,成吉思汗发现阿拉伯弯刀更有优点,便及时要求进行了改造,综合了好几个民族骑兵用刀的优点并利用了华夏民族的淬火技术,很快便大批量装备到大军之中。在近身肉搏中,改造后的蒙古弯刀,刀身小而重量轻,更符合力学原理,又被成为“可汗刀”。
弓箭的使用,在中国历史悠久,而宋元时期更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武器,宋朝的弩与箭同种、威力更大,更是坚守阵地的利器,曾一箭射穿耀武扬威的辽国统帅脑袋,促成了澶渊之盟和宋辽百年的和平。
善于学习的蒙古将士绝不是单纯的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中原弓箭的基础上不断改造而成的复合弓,却更利于发挥自身优势、适用于骑兵作战。
蒙古大军的复合式反曲弓,短小轻便、运用自如,性能却比欧洲当时最好的英国长弓要高得多,拉力至少五六十公斤,一箭射去可达三四百米,英国长弓最远才能射到二百多米,但却并没有在欧洲大陆广泛使用,东欧步兵们大量使用的却是十字弩,有效射程还不足百米,直至14世纪,威尔士人和英格兰人才制作出勉强可与复合弓匹敌的长弓。
蒙古大军的马鞍是平铺在马背上的,两军对阵时,远远的几波密集箭雨之后,纵马冲锋扑向敌阵,挥刀左右挥杀,后退时扭转身躯、拉开硬弓,“安息人射箭法”又几波箭雨,又一批敌人坠马。
逐渐成熟的蒙古军队,根据战场需要也建立了重骑兵。重骑兵大约占40%,轻骑兵60%,重骑兵侧重于突击,远射、诱敌、警戒、迂回包抄甚至近战,是蒙古轻骑兵的主要使命,主要打击手段就是密集放箭,古罗马人称为“安息人射箭法”、蒙古大军熟练应用的“曼古歹”的战法,让配备重盔重甲、崇信正面一对一、堂堂正正决斗的欧洲骑士吃尽了苦头。
1241年,六十五岁的蒙古老将速不台率领大军向中欧挺进,在势不可挡的蒙古军队面前,欧洲人放下了自己的矛盾,这些带着世仇的国家和团体组成了一支联军,阻挡来犯的蒙古人。瓦尔斯塔特战役,蒙古大军射程最远、杀伤力最强的蒙古复合弓很快便将敌人杀伤大半,再挥舞弯刀、长枪纵马驰骋,与敌人短兵相接,几乎彻底消灭了欧洲的抵抗力量。
(图片全部选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