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篇的第二则便开篇阐述了儒家的核心的价值观:“仁”,整部《论语》的便围绕它展开,钱穆先生讲如果不通读完论语并相互参详各篇便不能完全理解“仁”的真正意义。“仁”被视为儒家君子的立身之本和国家的立道之本。何为“仁”?钱穆先生认为“人与人间之一种温情与善意。”试想一下,人与人之间只存在冷漠与恶意,那人与人之间将会只有争执与相互杀戮,这样的人类社会是无法共同向前发展的,正是处于乱世的春秋的孔子及其弟子们,眼见人间大道崩解,便提出儒家的一套尚仁的哲学,并认为仁是实现人间大道的根本。何为人间大道?大概是清代新儒家所指的大同社会也,近乎社会主义的小康社会。同时儒家认为,仁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有“仁心”的个人便能立于人群之中,此仁心发乎于父母兄弟便是孝弟,发乎于居上位者便是忠。人无仁则无立。
对于有子所讲的孝弟者鲜有犯上者,并讲孝弟为仁的根本的说法,我是有所保留的。孝弟者的范围本就局限于父母兄弟,有私心的嫌疑,再者,孝弟与忠之间并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因而个人比较赞同王阳明的“良知”的看法,此良知才是“仁”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