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耀龙在《敦煌大历史》中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众多历史典故,令人大开眼界,倍涨知识,可我也发现一些细节值得商榷。比如他在第四章“天马传说与汉武帝的伟业”里讲道:“马蹄金是后世金银元宝的始祖。”我觉得这种观点似乎欠妥,便上网查询,度娘给出的答案果然证实了我的猜测:“金元宝并不是由马蹄金演变来的。”但瑕不掩瑜,这一章的内容还是十分精彩,尤其是对天马传说的描绘栩栩如生。
公元前113年,一个被贬到敦煌的小吏暴利长在渥洼池边发现一匹奇马,它“差不多有一丈高,浑身雪白,四蹄黝黑,嘶鸣的时候像龙吟一样响亮。”这不就是传说中的天马吗?暴利长装扮成稻草人矗立于池畔,最后终于套住了这匹神马,如获至宝般献给汉武帝刘彻。刘彻也非常开心,认为此马是太一神所赐宝物,为天降祥瑞,便命人铸造了一批马蹄形的金块赏赐文武百官,并赋诗一首:
太一贡兮天马下。
沾赤汗兮沫流赭。
骋容与兮跇万里。
今安匹兮龙为友。
然而,汉武帝如此看重天马另有深意,大汉与匈奴较量以及开疆拓土都需要性能优异的良马,敦煌的“天马”虽好,可数量太少,不足以靠它改良现有的战马,他的目光又盯上了远在中亚的大宛国的汗血宝马。这种马力量大、速度快、耐力强,且行动敏捷,因其汗为血红色而得名。武帝先是派使臣带着重礼前去交换,结果遭到大宛国的拒绝,不但财物被劫掠,而且使者也惨遭杀害。刘彻震怒,即让自己的大舅哥李广利发兵征讨。
李广利是倾国倾城李夫人的大哥,尽管他没有卫青、霍去病之才,但还是得到妹夫汉武帝的器重,可初次领兵讨伐大宛时遭遇惨败,只得退守敦煌。刘彻非但没有予以责怪,反而举全国之力给李广利增添大量的士兵和后勤保障物资,此次其终于获胜,得宝马千匹凯旋而归。武帝龙颜大悦,再赋诗一首:
天马徕兮从西极。
经万里兮归有德。
承灵威兮降外国。
涉流沙兮四夷服。
从中不难看出,刘彻千里迢迢出兵大宛,不只是要抢夺汗血宝马,更主要的是以此震慑西域各国,为统御河西走廊之外的大片疆域做准备,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远见卓识,也让我对邢耀龙娓娓道来的讲述击节叫好,同时对读书又添了一些体会。
尽信书,不如无书。是啊,看书不能无脑地全盘接受,要适当地进行甄别与查证,在核对中去伪存真,才能不被误导,不人云亦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的诗句不仅提醒我们要知行合一,而且还得求索核实,方能在借鉴吸收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与犀利的目光。
202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