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我们学习道德经是通过老子对道的言说,来体悟、把握道的真意。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思想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通过阅读语言文字,来体会其所承载的思想;通过对思想的体会,来把握这种思想所反映的存在。语言力求准确,思想力求深刻。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 ,名天地之始 ;“有” ,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1。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1徼,jiao,三声,同侥,意为求,引申为端倪。
翻译:
道,是可以言说的,但能用语言表述的那个道,并非作为宇宙至高法则的那个道。命名,是可以的,但名与实是两个不同的事物。姑且将“无”命名为天地之始,将“有”命名为万物之母。所以,从常“无”中,观察道的微妙;从常“有”中,观察道的端倪。
“无”和“有”这两者,同出于道,只是名字不同,都可以说是玄妙,玄妙而又玄妙,这正是天地万物发生、发展的根源。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1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为始,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释:
1已,即“矣”。
翻译:
天下皆知美之美,丑则显现;皆知善之善,不善则露出。
有与无,难与易,长和短,以至高低、前后等等,皆因分别心而产生。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方式处事,实行不言的教化;万物兴起而不首倡,生养万物而不占有,培育万物而不倚仗,功成业就而不居功。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他的功业不会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