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噉3000年儒学,读懂中华文明之根
先秦 儒学的起源
周朝因袭商朝制度,重新规范秩序周公旦制礼作乐,成为儒学源头儒学的开创
孔子晚年潜心整理古代文献
有教无类,培养弟子,开创儒家儒学的分化与传承
一子贡:投身于政治、经济活动中
曾子:注重道德修养,培养了孔子之孙子思
有子:因长相酷似孔子而得到部分弟子推举
子游:对古典文献和礼乐教化深有研究
子夏:培养大量弟子,为儒学传播做贡献
孟子:亚圣,在儒学遭到挑战时重振道统
荀子:批判地吸收百家思想,系统性重建儒家
秦汉
懦家第一次毁灭性打击
秦始皇重用法家,为一统思想不惜焚书坑儒黄老学与儒学地位同等
汉初休养生息,推行黄老无为思想
在窦太后当权时,汉朝“外示儒术,内用黄老儒家进入黄金岁月
-汉武帝重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懦术’杂糅了阴阳五行说的《公羊》学成为当时权威儒家思想僵化儒学经学化
用懦家经典解释法典,指导政治与日常生活
东汉时《公羊》《穀梁》《左传》三传掌握法典解释权经学谶纬化
用懦家经典解释自然现象,并与人事政治相关联如:君主无道,天就会降下灾祸以示警告
魏晋南北朝
儒学玄学化
魏晋时期出现规模不小的道学热
王弼等人“援道入儒”,以简洁概念改造儒学
裴颜、郭象分别提出“崇有论""贵有论”反对玄学化“竹林七贤”对现实的批判
批判统治者利用名教、曲解懦家期望儒家能回到早期形态中儒、佛、道融合
佛教在东汉时传入,魏晋盛行,又与道教合流儒学虽仍为官方意识形态,但在民间佛道更盛在南朝,儒佛逐渐走上融合
在北朝,儒学仍保持淳朴求实的特点
④ 隋唐
儒、佛、道三教合一
为解决隋朝建立思想问题,王通提出"三教可一唐初为解决三教复杂的冲突,同样倡导“三教合一重整儒家经典
李世民为提高儒学地位,有意整理儒学颜师古、房玄龄、孔颖达等人花二十余年整理懦家经典,修订《五经正义》儒学重新官学化
儒学成为知识分子通往仕途的“敲门砖’ -官方懦学日趋僵化,民间诗文、佛教更盛韩愈重建懦学道统,倡导古文运动
宋辽夏金元
理学的开端
赵匡胤称帝后竭力褒扬孔子和儒学
“宋初三先生”开始探究需学身心性命义理之学成为理学开端理学奠基者
-周敦颐:提出“心性义理”探究性命道德问题张载:提出泛爱论与“穷理尽性”等思想邵雍:探讨宇宙本原及其演化规律理学体系构建者
程颢:认为“理者,天也”,理心一体,万物皆在我心中程颐:认为理是客观事物的道理,一物有一理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
集结四书,并给予极高学术地位
构建庞大的思想体系:理气,太极思想心性问题;修养论;天理与人欲之辨
明代
理学官学化与式微
在宋代,朱嘉的理论并未得到重视,到了明代,统治者才开始提出官修理学一理学成为明代八股取士的唯一学术根据心学的崛起
理学官学化后逐渐失去生命力,民间开始流行心学王阳明
对理学”格物致知”提出批判,强调身心的修养提出“心即理”“知行合一”提出"致良知""万物一体之仁清流运动
明朝末年,以东林书院为中心,顾成宪等人以程朱思想为宗,抨击心学,提倡救国务实之学西学东渐
利玛赛和其他传教士带来了西方文明,也对中国文化表达了极大的尊敬,中西文化交融,空前繁荣
⑦ 清代
乾嘉汉学兴起
康熙后,西方文明在华中断
文字狱频繁,知识分子动辄得咎,只得研究训诂之学部分有识之士研究“汉学”,反对理学儒学道统重建
一龚自珍:重新研究《公羊》学,寻找摆脱危机的方法一林则徐、魏源:睁眼看世界,吸收西方文明曾国藩:提倡经世致用之儒学
一康有为:晚清今文经学集大成者,用以指导改革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