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很多朋友,都习惯在朋友圈里晒生活,我也一样习惯在朋友圈分享喜怒哀乐。但我知道,身边还有一些朋友,也坚持写日记。
并不是因为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太多,要用多种方式才够记录,而是因为发朋友圈和写日记,体现的是不同的自己,或者说,是自己不同的两个面。
发朋友圈,或写日记,本质是选择一种展现自我的方式,而不仅仅是记录生活和表达情感的方式。
那么发朋友圈和写日记展现的分别是什么样的自我?
发朋友圈,读者是关注你的朋友、亲人、同事。
每一条朋友圈,有特定的倾诉对象,有的人甚至会针对特定分组发布动态。
在朋友圈里发布的内容,展示的是想让别人知道的自己。多数情况下是一个非常正面、积极的形象:冷静、自持、成熟、乐观、对生活中的大小事情充满激情。但这也许只是表演型人格的展示。在个体思想越来越复杂的这个时代,任何人都不会将自己的思想意识百分之一百剖析给你看。
朋友圈,不过是让别人看到,你想展示的自己,这个“自己”当然会有与真实人格高度重合的,但也有只是冰山一角,甚至大相径庭的。所以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个“自我”,不仅是你想让别人看到的自己,更可能,是你想成为的自己。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这个形象应该是稳定不变的。
写日记则不同,读者是自己,写日记的过程其实是内观的过程,研究自己“到底在想什么”。日记中的“自我”,是偏向情感化的自我:大多是柔软、敏感、甚至神经质、轻度抑郁、需要很多鸡血才能存活的自我。但这个“自我”大多是一时的,如果你长年坚持写日记,不信随意翻回某年某日的记录,一定会感慨:当时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会觉得奇怪、可笑,甚至不可思议。因为在生理不断成长、成熟的过程中,内心的“自我”是在持续变化的,这种变化,可能向好,也可能反之,取决于各种影响因素。
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是:内心真实的“自我”在逐渐趋近想展示的“自我”(也可以说是一种理想的“自我”),这类情况今天暂不讨论(对这种人羡慕妒忌恨……)。
还有一种,是永远(或可预见的时间内)达不到理想自我的状态,甚至南辕北辙,这时候,往往会出现自我怀疑甚至否定,向自己发出“无意义论”“无价值论”等等负面讯息。
但其实理想的“自我”和真实的“自我”并不完全是割裂的,应该是像AB面一样共生,A面是B面的参照,让B面有目的有方向的完善,B面的反哺让A面更完美的呈现在聚光灯下,并能随时保持警醒,优化,成为更完美的A面。如果不满意、反感、甚至想消灭B面,那么结果就是A面或许也不会存在了。
好吧,可能描述的并不贴切,但我只想说:人不一定必须要达到理想的“自我”,无论这个理想是自己认可的,或者旁人强加给你的。最重要是找到自己,接受自己,能逐渐完善地趋向理想的“自我”当然好,如果不能也并没有什么关系。
人生而向死,让这个过程舒心和满足,不是更好?
不论何时,都愿你和自己,能真心相对。
送上Princess Carolyn的一句话:
(图片和题图一样,均来自美剧《BoJack Horseman》,中文译名《马男波杰克》,A站B站均有资源,感兴趣的可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