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们是不是都一样
不敢确定,只是猜测,所有人在初识文字时,都会有一个文学梦。我的梦始于《匆匆》,与她相遇是在写着“九年义务教育”字样的语文课本。
那是记忆中第一篇散文,爱上她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以为散文都应是这般轻快的笔调。后来亦步亦趋地模仿,只不过一直很不像样。
不出所料,幼时的梦境容纳不下日渐成长的躯体,偶尔偷偷写下的随笔也会在自娱自乐后销毁掉。
可能是周遭不如意之处甚多,想寻块无人知晓的净地发发牢骚;也许是倾慕文字构筑的美仑美奂的世界,而幻想自己也能有开天辟地的神通。
若干年后,终于再度提笔,继续自娱自乐,试图冷眼旁观喧嚣。
执笔之念既起,自然也会遭遇困顿。最让人抓狂的莫过于明明有话要说,却词不达意。又或者写至半途,突觉不合心意,重头再来,难免浮躁。
每每无处发泄时,总是心生挫败猜想自己天赋太差,去人远矣,然后加以肯定。继而质问自己,为什么还要写?
明明不想再受这种煎熬,而肤浅而功利的原因又不足以真正解答更深层次的驱动力,我疑惑,后苦思不得。
幸而前辈们毕竟是前辈,书中自有颜如玉善解人意。
02 繁花落尽子规啼
提到史铁生,你大概会先想到他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时的微笑面容。他失去知觉的双腿,是命运的不公,却也是中国文坛的大幸。
肉体过于沉重的枷锁,让他的魂灵专注地发散至无垠时空的每个角落。
他在幽暗的小屋里冥思数年,人类思想领域的概念怕是被他揣摩了千千万万遍,这份深度当是极为可信的。
他给写作意义最初的的阐释是在《答自己问》中:
“写作是为了不至于自杀。”
你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万念俱灰的残疾人对写作的功利看法,虽则他的生命当时看来,已被繁华抛弃。
须知每个人的心理都是一样的脆弱,脆弱的极端恶果便是自我毁灭。而写作,真真切切是对症的一剂良药。
“写,真是个办法,油然地通向着安静。写,这形式注定是个人的,容易撞见诚实,容易被揪住不放,容易在市场之外遭遇心中的阴暗,在自以为是时回归零度。把一切污浊、畸形、歧路,重新放回到那去检查,勿使伪劣的的心魂流布。”
这于我杜鹃啼血般的嘶鸣,格外沉重。
你会不会在某一次把心中所想尽数付与纸上,仔细端详,跳脱出来审视,才恍然自己坚信的未必是对的,自己做过的似乎并不是那么心安理得。
何以至此?
只因文字虽出于你手,附着的满是你的情感,但只要落于白纸,它便是一面真实的镜子。你说出口的话,可以后续许许多多借口粉饰,但文字既成,容不得你半点狡辩。
你的委屈与怨懑,他人的千般不对;你思想中的偏执,他人生命中的坚持,纤毫毕现,也许刹那间位置调换。
03 人生何处不修行
李世民曾言: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文为镜,观照自身,我们开始学会谅解他人,试着正视自己,三观不断被修正,心灵渐臻圆满。
宫本武藏本年少轻狂,后以剑入禅,乃至神武不杀。剑本凶器,主杀伐,以剑为镜也可参禅,得道。生在世间,就已经踏上了一条长长的修行之路。
史铁生说,人生有三重困境:
因无法全身心地沟通而孤独,因欲望永远得不到满足而痛苦,因死亡的虎视而恐惧。
执笔的刹那,你有了与更深层次的自己沟通的机会,能以旁观者的眼光来梳理纷杂的欲望。更不用说,你的文字和你的思想一定比你生命存在的时间长得多。
欲求大欢喜,只得一路前行,以期遇见更好的自己,在每时每地巍然而立。
04 道阻且长?
提笔不难,无须天分,无须学识,每一个有思想的人都可寻白纸挥毫。
就如同史铁生在《随笔十三》里对作家的质疑:
“世界上那么多人凭什么单要听你们几个人叨唠?人间那么多幸福快乐,困苦忧伤,为什么单单你们几个人有诉说的机会?几十亿种生活,几十亿种智慧和迷惑,为什么单单选取你们的哪一点点儿向大家公布?我觉得这事儿太离谱儿。”
我倒以为,最低标准的写作充其量是个体力活,要抽出时间,书写或者码字倒是很累人的。执笔之后,自然开始想要写得更好,只要不曾放弃,定会让自己看得满意。
写出来的东西可能读者寥寥,甚至无人问津,但又有什么关系?
断章取义一句俞灏明的歌词:
“就算没观众,自己第一个被感动。”
如今,文字借网络的沟渠四处流淌,每个单独个体都可以是既接收,又输出的终端。只要你愿意执笔,纵使文笔朴拙,情节不够曲折,总会有人在听你的低语诉说。
而二十余年前,先生就已展望:
“我希望未来的写作是所有人的一期假日,原不必弄那么多技巧,几十亿种自由坦荡的声音是无论什么技巧也无法比拟的真实、深刻、新鲜。我希望写作是一块梦境般自由的时间,有限的技巧在那死去,无限的心思从那流露,无限的欣赏角度在那生长。当然,良辰一过我们还得即使醒来,去种地,去打铁,上下班的路上要遵守交通规则。”
你看,这个时代是多难得的美好时光。你赶上了,你的思想,你的故事,可以轻易与别人的相碰撞,撞出绚烂的烟火。
也许未来作家这个行业真的会消失,因为每个人都成了写手。
而你的朝九晚五,也可以是为了在夜半观照自我,放魂灵飞舞于天涯。
我在此时拾先生牙慧,劝君共看这一场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