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克福大学曾做过一项研究,结果表明:
每个人都是带着一定的能量来到这个世界的,而人与人的交往,本质上就是能量互换。
长久的关系,需要同频的能量来维持。
找到与你能量值相近的人,才能彼此滋养,久处不厌。
志趣相投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提问:
“为什么很多小时候玩得好的人,后来都走散了?”
其中有一个回答是这样的:
因为你交友的门槛提高了。
小孩子的内心很简单,一根棒棒糖就能就融入他的世界。
成年人的友谊,却需要深度的支撑,比如共同的追求、相近的想法。
仔细想来,确实如此。
如果两个人没什么内在的相似性,在一起只能吃吃喝喝,或聊些肤浅琐碎的日常。
这样的关系,注定只能维持一时。
有了共同志趣的滋养,友谊之树才能长得枝繁叶茂,蓬勃长青。
1931年,鲁迅和瞿秋白在共同好友的推荐下,开始以书信的方式,交流文学鉴赏心得。
一个是毒舌犀利的文坛巨匠,一个是才识过人的翻译大家。
两人的思想一经碰撞,就擦出了不可磨灭的火花。
鲁迅认为瞿秋白文学功底深厚,是当时不可多得的杰出人才;
瞿秋白则久仰鲁迅风采,赞其文章“有一种炎热的夏天吃了冰激凌的痛快”。
尽管未见真人,但笔谈之间两人早已惺惺相惜。
一年之后,他们正式见面了。
据瞿秋白的夫人回忆,两位先生平常话也不多,但他俩只要在一起就会彻夜长谈。
后来,鲁迅先生还亲自为对方题了一副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即使相差十八岁,两人还是成就了一段旷世情谊。
爱默生曾说:“朋友之间的默契不在于言语的交流,而在于思想和感情的共鸣。”
一个人的志趣里,藏着他的价值观。
追求相似的人,才能心意相通,有话可聊,对彼此产生经久不衰的吸引力。
你展示你的才情,他表达他的想法。
一来一往,有去有回,让情感能量不断地流动起来,友谊才能得到真正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