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需传承,我希望能传承父亲教诲的好习惯好做法,但往往事与愿违。
童年时,家里用的还是一辈辈传下来的八仙桌子。天长日久,桌面上木板连接处就现出一条缝。
吃饭时两眼紧盯盘子,不敢怠慢。兄弟姊妹五个,不能马虎啊,动作慢了就只能喝菜汤了。
偏偏这时,父亲就开始说教。首先把“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讲解一通。又忆苦思甜,说老祖宗们为什么能发家?能干能吃苦是一方面,会过节俭更是一种好品德,桌子缝里掉进一个米粒也得挑出来吃掉。
我是个听话,善于接受教育的孩子。一边努力地夹桌子上掉落的米粒,一边脑补老辈的人从桌子缝里往外挑米粒的场景,觉得那真是相当有喜感的一幕。
毕竟我也是接触过农活的人,知道农民的不易,对于父亲的教诲,还是深以为然并完全接受的。
家教如斯,却一直没有过从桌子缝里找食的壮举,但父亲对于节约的执着,对于粮食的崇拜,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让我真的成了一个有节约意识并身体力行的人。时至今日,在单位看到长流水、长明灯,一天到晚开着的空调等浪费现象都会主动去关闭制止。
姥爷在世的时候,常提起一句话:宁愿撑死人,不能占着盆。这个理念从小贯彻到大,坚定不移。如今生活条件大大改善,我这节约粮食的习惯做法却是一点没变。
可是我的孩子呢?吃饭,碗里总是要剩下一点,桌子上星星点点,基本没利索过。于是乎他碗里剩下的都成了我的任务,长此以往,他更是习以为常,我行我素。
于是就把父亲讲的故事又讲给孩子,他听了哈哈大笑,缠着我讲了一遍又一遍,讲得我有些怀疑人生,难道从桌子缝里找米粒真得这么可笑?
经常性地,刚要背《悯农》,他立马接过来,背得滚瓜烂熟。我趁热打铁,鼓励他把掉在桌子上的饭粒捡起来,把碗里的吃干净,他则拍拍肚肚,饱了,实在吃不下了,转身溜了。我就纳了闷了,为什么家风教育到了我这里就断档了呢?
于是默默地把他碗里的,盘子里剩下的,夫人剩下的,锅里剩下的都解决了。有时实在吃不下,第二天带到单位里解决掉。每天的主旋律就是一天到晚和剩饭较劲,人家是与人斗其乐无穷,我是吃剩饭乐此不疲。
某天,同事小吕,不知怎么蹦出一句话:宁愿占着盆,不能撑死人!听后颇有感触,时代不同了,理念也改了啊。
可是再面对剩饭时,仍然不舍得倒掉。感觉倒掉粮食是一种道德的犯罪。
据新闻报道,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餐桌浪费只是一个方面。流通、储存环节的浪费和损失也是惊人的。所以,有幸能做成饭菜,摆在我们面前的粮食,都是硕果仅存。
我依然认为,节约粮食,乃至节约行为本身,永远都是一种美德。我依然会坚持做一个剩饭先生。
我也会找机会,让孩子接触一下农民的生活。尽管如今的农业活动已经机械化,但烈日之下,每一颗粮食,仍然是来之不易的。
更关键的是,克勤才能克俭,克俭才能修身,节约粮食是表,道德修养才是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