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认偏差
我听说过确认偏差这个词语是很久以前了,一直没有太在意,直到最近我回忆起来采取专门去查查这个词语的意义。
维基百科上面有对这个词语的解释:
确认偏误(或称确认偏差、证实偏差、肯证偏误、验证性偏见)是个人选择性地回忆、搜集有利细节,忽略不利或矛盾的资讯,来支持自己已有的想法的片面诠释。
这就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了,维基百科上给的例子是枪支管理,当我们认定一个观念的时候,当反证出现后依然坚信原有看法。每一次美国有枪击案件的时候,反对的人会更加反对,坚信如果禁枪的话,就不会有这个惨剧发生。原本觉得应该持枪的人会更加拥护持枪,他们坚信如果被害人持枪的话,会对行凶人带来巨大的威慑使案件不会发生。
个人的判断
大部分人并不是一个严谨的科学家,事实上我接触到的科学家也没有那么严谨。我在实验室测定电源的电化学性能的时候,往往在工艺摸索着有重大提升的时候就会欣喜若狂,然后其他因素往往没有来得及优化的时候就匆匆忙忙的做几组平行实验来验证我的重大突破去了。没有经过严谨的科学训练的人就更不要指望他在接受每一个观点的时候会去仔细的查看文献慢慢判断,从谣言的传播速度和普及度上来看就知道大众的知识水平是及其低下的了。普通人对一件事情的判断是极为不可靠和不可信的。
媒体的判断
普通大众的观点或许无关紧要,媒体的从业者也是人,他们手里掌握着巨大的舆论行使权力,怎么让这部分人尽可能完全的客观报道呢?很常见的例子就是媒体从业者拿着绿茶进行尿检事件,在这种事情上,媒体从业者出发点本肯定是好的,试图揭露一些医疗卫生行业的内部信息,但是在某种角度上,记者也不可能对卫生行业那么熟悉。但是如果所有记者都对采访的目标一知半解的话,得出来的理论又有什么价值呢?
新闻的商业化
有时候商业化的新闻让人无法直视,在各个门户上的半裸女广告有时候让我实在是没法严肃的去读那些严肃新闻,而且现在的新闻及其注重时效性,深度就不用说了。要是这种情况仅仅是新闻发布方造成的我就认了,这种事情往往是人们主动的选择。新闻界有采用A/B testing的方法发布新闻(在一篇文章出现的开始,随机显示不同的标题,用来测试群众对哪一个标题点击率更高),采取这种新闻发布方法,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得到群众最喜欢什么样子的标题了,所以这些我们经常觉得得耸人听闻的新闻竟然是网站根据我们的选择放出来的,很显然,给观众想要的,比给观众事实往往更加受到观众的喜爱。商业化到了足够的境地,我们看到的新闻可能就不是新闻,而是全民娱乐节目了。
新闻从业者后备军
在中国,没事就喜欢算命求佛搞星座的大学生非常的多,新闻从业者的后备军往往是这些在学校中学习的大学生们,如果一个没有受到高等教育的人没事算命(如我家里的某个亲戚),我一般笑笑就算了。而最为让我惊奇的事情是无数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都是在这个问题上无法摆正心态,例如卧佛寺事件。一个有着正常思维的人要么不信佛,要么信佛就会信真正的佛。起码认认真真的看哪怕一本佛经,读读大和尚关于智慧的见解。而在大陆很难找到一个像模像样的佛寺,真正的佛寺在台湾都是没有香火这种东西的,真正的佛寺都是一群希望追求智慧的人,从沙弥做起,慢慢思考书写,在自己的信仰里做一个大师。
很不幸我还恰好认识一些大学生将来还都是要做新闻这一个行业的,天天搞封建迷信,同时和我宣称他还是有新闻理想的。这帮压根不知道什么是佛还天天去拜佛的人去做新闻,我还真的不知道他们的新闻里想的底气从哪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