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的达成、学习任务的完成,有赖于教师教学中对学生的有效帮助,教学中教师必须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给学生提供有助于帮助他们理解问题的途径,概念不明白的帮助他们理解概念,思路不清晰的同他们一起捋清思路,找不到知识点的提醒他们翻翻书、回忆回忆相关知识,局限于一条路径的提醒他们往其他角度与方向看看,或许就可能达到“无论情况如何变化,他们都仍然能够得出正确的答案”的理想境界。有些学生的任务完成包括作业的困难,其实是对一些概念的不理解造成的。这时候需要采取的策略就是帮助他们很好地理解概念。有些学生的任务完成包括作业的困难,则因为没有找到或者说没有理解解决问题的路径在哪里,这就需要老师给他们指明解决问题的方向或者思考的路径。有些学生的任务完成包括作业的困难,是因为“一条道走到黑”,这就需要提醒他们换一个角度去思考。
“目标导向,任务驱动,尊重差异,当堂进阶”只是教学理念,不是教学流程,更不是教学模式。遗憾的是不少老师总希望能给一个具体的操作流程或教学模式。我以为从理念到行为的转化一定是因学科、因人而异的,如果一定要有一个可复制的流程与模式的话,那就不是教学了。
——凌宗伟《爱上你的教学》
对照反思:当学生学习有困难时,作为教师我们当然要及时予以援助,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这是我们教师的职责所在,价值所在。那么究竟该如何指导,这自然是因人而异,因事而异。比如这几天刚学到了磁极,有学生记不住字母“S”和“N”的含义,这时老师就需要稍稍点拨一下:这是因为南方和北方英语单词的首字母就是“S”和“N”。又比如学到了指南针的使用方法,有学生产生了疑问:指南针的红色磁针指的是北方,我们一直探究的是如何找到北方,那为啥还叫“指南针”,应该叫“指北针”才对?学生解决不了,这时,教师就要及时介入,引导学生。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自己就能搞清楚原来与人们习惯有关,再说找到了北自然也就找到了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