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Carreline
如果说,旅行者去往圣地亚哥-孔波斯特拉的徒步是一次朝圣之旅,那么,我们从呱呱坠地到安然长眠的跋涉何尝不是一场修行!
如果说,旅行者的背包里装满的各色物品代表他心中的恐惧,那么,我们的色身上包裹的七情六欲何尝不是内心无能的外露。
如果说,旅途中不期而遇的路人甲的故事点燃了思想火花,那么,一生中的因缘际会、千面万象何尝不是悟道的灵感之源。
这是我读Jean-Christophe Rufin的新书《Immortelle Randonee》(中译名:不朽的远行)时想到的。有感于此,当得知作者在上海出席读者见面会,我饶有兴致地赶赴现场聆听。这位当过无国界医生、当过外交官的法国中年男子给人的第一印象:朴素的外表掩不住丰富的内涵,娓娓幽默的讲述引人入胜,——他的新书也正是这样!
这本书写的是作者徒步孔波斯特拉之路的亲身经历和见闻,是一本游记,这正如他最初的想法一样简单:“只是想独自做一次长途旅行”,“一场运动上的挑战,可以减几公斤体重,一种为登山季做准备的方式”。不过,作者的重点不是写风景,而是写路上的人、人说的话、人做的事。读这本书,就像打开了一盒多味巧克力,每一颗都看似其貌不扬,但入口即融、多吃不腻、回味无穷。
比如,作者写到,人们有时很喜欢问朝圣者“为什么”出发,这令朝圣者感到很窘,因为给出一个令人相信的好答案可真不容易。有人回答“我童年住过的城市里一些古建筑上有圣雅各扇贝”(弗洛伊德的),有人回答“我对世上的伟大朝圣一直十分痴迷”(普世的),有人回答“我喜欢中世纪”(历史的),有人回答“我想向着夕阳一直走到大海”(神秘的),也有人回答“我需要思考”(貌似最正确的)。其实作者觉得,“朝圣路的功能就在于让人忘记朝圣的原因”,“用简单直白的行走取代推动你踏上征途的困惑和纷繁的思绪”,“出发,仅此而已”,哪有这么多“为什么”呢。
又比如,作者描写朝圣者的生活条件。“步行者很快就成为流浪汉。出发时衣着讲究举止文明,可用不了多久,在朝圣路的影响下,人们很快丧失了廉耻心,还有尊严”。作者甚至不惜自嘲,讲述自己在一个凄风苦雨之夜,抛弃英雄主义,在公共花园的花圃里蹲下“减轻负担”,在树丛里留下一团灰影。从这些字里行间我们看到,身份、头衔、地位、名利等外衣被狠狠地扒光,使本来样貌得以显露,“正是这样的经历让人估量自己新的弱点”,“我们什么都不是”。
再比如,作者笔下修道院的商业化运营、“看人下菜碟”又有点好色的修道士、被随意干扰的祷告、高价提供给游客的物品和豪华房,很坦白,很接地气,不禁让我哑然失笑。世界在演变,朝圣之路“再也不是昔日那条庄严的道路了”,它“不过是后现代自由市场中供人消费的商品之一”。
作者说“朝圣路就是一条路,仅此而已”,那么,人生也是一条路啊,仅此而已。既然都是路,不论是圣地亚哥-孔波斯特拉的朝圣路,还是芸芸众生的人生路,就有作为路的共性:“有上坡、有下坡、会打滑、让人口渴、标识明确或模糊”,而且,有作为路的本来面目:长、布满艰辛。
我想,这条徒步路上形形色色的人们,曾经不同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人生经历、宗教信仰等或许会触发迥异的感受和开悟。作者在书里为读者展现了他的,但想必这还不是唯一解。即使是同读此书,大概也会因为读者阅历不同,出现多种解读和体会。若想充实内心、丰满精神,最好的办法是亲身经历,不一定是模仿作者走一遍孔波斯特拉之路,日常生活即是最好的修行场所。不必踟蹰太多“为什么”,与其费劲思索所谓的意义,不如实实在在地做事;与其妄谈高大上的幻想,不如做好苦行的准备,踏踏实实地走路。走,或者不走,路就在那里,不好不坏,不美不丑,只有勇敢地“打几场硬仗”,才能为它增添些许精彩,只有接受考验,精进地修行,方能去伪存真、明心见性。
(2014年12月21日,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