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WORD: 颠覆
孤独是不孤独的开始,当惧怕孤独而被孤独驱使着去找不孤独的原因时,是最孤独的时候。
当语言不具有沟通性时,语言才开始有沟通的的可能。
【天马行空的世界-每个人都在说,却没有人在听-谨言慎行的民族-忽视语言的儒家-语言的局限性-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六祖慧能颠覆语言-何谓语言孤独-借着语言打破孤独感-倚赖变成障碍-玩起语言游戏-声音表情都是假的-感觉的转换-语言与情绪的关系-沟通的开端】
语言孤独,是很少注意到,但事实上,每个人都有经历过的。比方说,我们嘴上在说着一些若有若无的话,但是思绪早已游离于语言之外。
*语言模式化
师范生出来的学生大多会去做老师。我也是师范生之一,曾经我想过关于教师这一行业,倘若几十年如一日的单曲循环讲那么几本书,那还能讲得动吗?我属于偏爱接受新生事物,获得新刺激的一类人,所以总觉得,如果我做教师,我很难几十年如一日的保持最初的激情,因为我在这样的环境下,在对已有知识滚瓜烂熟的条件下,我很难获得知识上更高层面的刺激,所以我的大脑会偷懒,从前我不知道这种状态该怎么形容。我想,今天学到的“语言模式化”应该可以最好的诠释我想要表达的意思。教师,是一个很容易陷入语言模式化的职业。尤其是如果恰逢今日状态不好,心情不佳,那么即使不转动大脑,也可以机械的把今天要讲解的内容全部讲出来。这是相当危险的。因为语言模式化之后,语言和思想分离了,只剩下声音,而这些声音无法在生命中产生意义。
*借着语言打破孤独感
这是很有意思的现象。男性和女性是两种不同的生物,所以彼此的语言所代表的思想观念也是截然不同的。常常会有这样的情景:男女朋友在一起,如果正好两人吵架,男生过来哄女生,那么女生会说一些若无其事的话,或是口是心非的话。而哄女生的男生通常也是借着毫无意义的语言来打破彼此沉默、尴尬的局面。这些时候,这语言看似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却在这样的场合有不一样的价值。
*人在受到灾难时,生命会因所受的到的局限挤压出无法想象的潜能
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祇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我们常常不知道哪些语言是一定要的,有时候那些折磨我们的语言,可以变成生命里林一仲不可知的救赎。
*最好的语言是在语言的精准度里制造语言的暧昧
作者谈到:“语言本来就是两面的刀,存在一种吊诡:一方面在传达,一方面在造成传达的障碍。”
过去以为语言很简单,现在看来语言却是有些复杂的。文中举了一个很有趣的例子。对于同一个签有不同的解答。这语言背后其实又表明了个人的一种生活态度,心态。
有一个非常好的文学评论家讲过一句话:“看一本小说,不要看他写了什么,要看他没有写什么。如同你听朋友说话,不要听他讲了什么,要听他没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