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2.1 妇女解放运动(1-4节)
妇女解放运动的口号——个人的即政治的(The personal is political),意思女性现在所面临的个人困局,比如性别歧视、无偿再生产劳动等都存在外因,需要干预才能产生变化。
在女性主义之前是妇人运动的时代,主要是主妇联、消费协会、母亲大会,妇女解放运动的关键在于摒弃了“主妇”、“母亲”这种女性的特定角色。20世纪70年代,妇女解放运动达到高峰即“性解放”时代。同时期,这也全世界的主流之一,诞生了性行为自由和开放式婚姻等思想。
2.2社会的A、B面(5-9节)
原文:政治、经济、 时间、 就业, 这些都是社会的A面, 而B面则是生命、 育儿、 看护、 疾病、 残障等等。 A面可以通融, B面却无可取代。 男性都在A面, 女性一开始也生活在A面, 但是随着分娩和育儿的开始, 她们就不得不移动到B面。 男性会因为疾病和受伤而发生转移, 但除此之外, 基本上一直待在A面。 女性必须往返于A、 B两面, 比如B面的医院吩咐她“你有流产征兆, 请在家休息”。
上野在《父权制与资本主义》中将也有类似著述,A面就是“市场”,而B面是“家庭”。在B面少数人士的运动们似乎合在一起,尽管常理上,少数派总是歧视其它少数派,但当他们总在同一时期面对同样的问题,并且在抗争中相遇,就会渐渐联合起来。
女性群体中也存在相互间的歧视。人总是在变的,少数派也是。现在日本因为职业女性的增多,反而家庭主妇容易被人指指点点,她们自身也会产生一种“相对剥夺感”。家庭主妇中丈夫有稳定工作且自己有闲暇时间容易成为“活动主妇”,多关心食品安全和育儿问题。“女性主义者”和“活动主妇”之间的关系比较微妙,前者多为职业女性。
因为政府的保育制度,人群又被割裂成“既得利益的A面”和“没有利益的B面”。
※补充:日本托幼保育体系
少子高龄化需要日本提高生育率,经济发展步履维艰需要以往回归家庭的女性重返职场,这些都有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就是0~3岁儿童入托保育能否实现。
在日本,保育所是为双职工或因疾病等原因不能带宝宝的父母提供的托管机构,正常保育时间一般是8:30~18:30。经国家认定的保育所,因其保育人员资质过硬、设施环境严格达标,并能获得来自国家政府的大量补助、家庭负担小而大受欢迎。但申请入所的要求很高,需要根据父母双方的工作证明、收入证明,甚至具体的加班时间和上班通勤时间来评分排位,然后按照分数决定录取顺序。在很多地区尤其是大都市因为“僧多粥少”,大量儿童即便排上一年半载也不一定能进入公立保育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