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起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这本书常年在各大社交平台、各大榜单必读清单里都有,也有耳闻这是余法老师的代表作之一,余华因这部小说于2004年3月荣获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说来惭愧,在这之前我也还没读过余华老师的作品。
作品不长,三百来页不到的小说。借着上周所读的莫提默•J•艾德勒《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所提到的对于想象文学的阅读方法,通篇是在出远门游玩的高速副驾驶上一口气读完,期间几度被情节感染到,一种悲痛自心底起却无法言说的感觉。大概就是我用了几个小时,看完了一个时代的大起大落,一个人人生的命运故事,有些承受不来。
书名叫《活着》,但记录的却是一代代人死去的故事。
徐福贵这一生太苦了。
从自落地起就衣来张口饭来伸手住在大豪宅里,到输掉家产落魄地住在茅草屋里为新地主打工;他从地主家少爷变成一无所有的佃户。自此,徐福贵的一生被命运安排,命运为他的道路洒满了盐。从至亲的父母妻子儿女到女婿外孙,从出生入死有着纠葛的战友到占有了自己财产关系微妙的龙二,都死了;最后只剩下富贵和一头老牛,两个垂暮的生命还在人生这条路上蹒跚前进,剩下这两个“老不死”还活着。
但徐福贵并不是什么好人,或者说并不是什么值得爱戴的人。
他当少爷时拿佣人当坐骑玩、吃喝嫖赌样样精通,而且还是在妻子怀孕时嫖娼、挑衅岳父、打骂孕妇,这其中任何一项放出来都该被批判三天三夜。
可偏偏,他这样的一个“人渣”,在他身边的至亲却都是惹人怜爱的——贤惠坚强的妻子家珍,聪慧美丽的女儿凤霞,纯真善良的儿子有庆,以及后来的朴实能干的女婿二喜,活泼机灵的外孙苦根。
命运对他的惩罚是,要将他的挚爱至亲全都毁灭在他眼前。并且是一次又一次的重复,而非一次性地报复。
有几次我会忍不住想,为什么不是福贵自己去死呢?他最该死啊。
但就这样的一个不完美的福贵,他在遭受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之后,总是悲怆又平静地接受,然后继续活着。他唯一的一次情绪爆发点,只是在有庆死于医生抽血的那次,要跟县长拼命,最终发现县长是昔日抓壮丁时互相鼓励活着后来走散的“战友”春生,又偃旗息鼓。最终,连家珍的情绪也终结于春生想自杀,甚至鼓励这个间接害死儿子的“仇人”要活着。这样拼命活着的一个人,你又对他心生不忍和同情,替他感到悲哀苍凉。
命运给他洒了盐,他也想用生活的温情融化;所以他努力改邪归正。但生活的温情终究被生死撕扯粉碎。在女儿凤霞难产死去之后,他似乎看透了结局,但硬抗也要活着。他很纯粹,就是为活着本身而活。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诚如余法老师在前言里说的,这篇《活着》写的是“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和对世界的乐观态度”。
对于苦难而言,福贵真的是够能承受;但对于世界的态度而言,我认为他也是足够的乐观的。他不是像大英雄那样,要豪气地改写命运结局,他只是很平静很从容地接受这一切,然后活着。
余华老师在前言里还说到作家的使命是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起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所以我读书的时候认为“福贵该死”的想法是与之有违的,我没有对他的善与恶一视同仁,但还好我能意识到。福贵命途多舛,但他始终以最大的善意对待自己,对待即将到来的人生。想起泰戈尔的一句诗歌“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也是我从中所理解的,任何一个生命,与苦难和解、与自己和解的方式,活着。
最后,在作者灰色的笔调和灰色的情节之下,也深深感受到经历一系列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的那个大时代的灰暗。这个时代从年份上仿佛离我们很近,但从环境差异上又仿佛离我们很远。
我很庆幸我们活在一个至少生活水平有质的飞跃的时代,大部分普通人从物质上已经比福贵幸福太多,而还有很多社会底层的人,虽然生活得很艰辛,但他们依然也在认真活着。与众生皆苦,愿大家苦难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