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丰收的季节,一地繁忙一路金黄的景象。
我们这里收玉米的季节大都在国庆前后。现在收玉米全都机械化,收玉米、掐杆儿,犁地、钯地、种麦子一条龙,几天就完成了收和种的过程。
以前,秋收是一个繁杂漫长的过程,中小学生也都会放上两个星期的秋假帮忙收庄稼。
农田里,一棵棵玉米需要用镰刀砍下来,一行行铺在地上,再一个一个把玉米掰下来,然后再一袋袋装起来,把装满玉米穗儿的沉甸甸袋子一袋袋扛到车上,用马车拉到家里,再回家一篮子一篮子拽到屋顶,摊开晾晒。然后等到冬季的每一个夜晚,就是掰玉米讲故事的时间,小时候熬夜,农村的孩子大多是在帮忙锤玉米抠玉米或者帮忙甩花生。哪有挑灯夜读的情景呢?
再说农田里,掰过玉米的玉米杆需要一捆捆扛出田地 ,堆在场里等冬天留着做家里牲口的草料。地里张牙舞爪的玉米根也需要一颗颗刨起来。现在想想那时候收玉米多么的费时费力。尤其是刨玉米根的时候,需要一手捞着玉米杆子,一手掂着大锄头用力使劲儿往下夯,才能把玉米根刨出来,刨玉米茬是爸爸和哥哥的农活,往地外面提大颗的玉米茬是我们女孩子的事情,碰上阴雨天玉米根粘个大泥块儿,提都提不动。
等到一粒粒金黄的玉米,一颗颗饱满的花生被装进了粮仓,等种进去的麦苗青青长满垄才算真正的秋收结束。
秋收冬藏,那时候是一个忙碌的劳累的漫长的过程!
小时候,最喜欢去晾晒粮食的屋顶找寻各种各样的零食。刚晾晒的花生甜甜嫩嫩的,吃上几把再装兜里几把,拿到学校和同桌一起吃。还有晒干需要松下来的芝麻,一手倒提着成捆的芝麻杆,一手拿棍子敲打,白色的芝麻就落在了铺好的单子上,用簸箕一簸就干干净净的,馋的紧了就直接用舌头舔着吃……
小时候的周末,总是和姐姐妈妈一起去地里摘棉花,行走在棉花田里,腰上用小床单绑一个简易布包,一朵朵雪白流蕊般的棉花被我们扯下来,放进腰间的布袋子里,到地头再倒腾到袋子里。等到太阳落山的时候,我们就扛着大大小小的袋子,听着猫头鹰的叫声,趟着乡间小道的狗尾巴草回家了。
小时候的田地好多啊,菜地、平地、丘陵地带的坡地、岗尖尖上靠天收的旱地、还有开垦的荒地。那时候地里种的庄稼种类繁多,除了玉米花生、还有红薯、谷子、高粱、芝麻、绿豆、棉花、白菜萝卜大葱菠菜芫荽等等等等……
那时候干不完的庄稼活儿,一样一样都需要费劲气力费劲心思赶着天气未变之前,给收回来!
如今,父母老去,家里也不再喂养牲口,一切都成了机械化操作。哥哥弟弟也不再种很多地,种一点够自己吃就行,其他的蔬菜瓜果都是需要时去购买。他们常说,化肥,、种子、耕、梨、钯、浇、打农药,这一系列流程下来,一亩地忙活一季费用几乎就扯平了,连人工都算不出来。
他们都一个个离开了家乡。只有初中文化或小学文化的他们都去城里做了钢筋混凝土的“农民工兄弟”。他们竭力在城里买房为的是走出黄土地不让孩子们再以种地为生 。
寒风瑟瑟中,只有我还在这古老的院子里缅怀这种地的情怀。
只有那不变的田地还在经历着一代又一代的秋收冬藏的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