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腊月二十三,传统的北方小年,又称为祭灶节。
自己小时候期盼过年的那种急迫感,大多时间都从这天开始。那时候所在小学传统惯例就是这天放假,这样就有了大把与朋友一起玩耍的时间,心里彻底放松了起来。
印象深刻的是这天陪着家人一起打扫卫生的场景。那时候的厨房里还是用的地锅。灶台附近常年堆放了一些木柴,秸秆,玉米芯等供烧火用。在这一天会彻底把一些陈旧的不能烧的柴火碎屑铲出去,打扫的干干净净。
下午时分的手工制作,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环节。在门外柴火堆找一节品相突出的高粱秸秆。此时经过一个冬天存放的秸秆,风干的刚刚好,可以用手轻松地剥开秸秆最外层,里面是雪白笔直的芯,纯天然的泡沫杆。这些简单的素材,用着小剪刀, 不一会的功夫就可以做成一匹小马。按照我们当地的风俗,它是要陪着灶王爷去老天爷那里报到。提前拿个小碗放上饲料和干草放在小马面前,把马儿喂饱。为了护驾灶王爷一路更顺畅,那时的我们小孩还喜欢再给马儿配上一把小小的宝剑。给灶王爷摆上祭灶糖,上香。夜幕来临之前,大人会从锅灶门前扶下供着的灶王爷画像,嘴里念着让他老人家上天多言好事,保全家平安,在火光和霹雳扒拉的鞭炮声中送他去天上。
之后就是要吃祭灶糖了。那时候只有这天可以吃到。一根根沾满了芝麻,轻轻地一咬,它会轻易地碎成几片,虽然散落了一掌心,可是依然挡不住它的美味,酥脆的甜,配上芝麻的醇香,溢满了周围的空气。
后来再长大外出求学,有一年祭灶没有赶到家,母亲特意留了祭灶糖给我。等吃到的时候,空气已经偷偷地钻进包裹着它的塑料袋,失去了原有的酥脆。吃上一口,依然甜在心窝,因为那是母亲留给我的,不仅仅是芝麻糖,更是对我回家的思念。那思念像空气一样渗透到芝麻糖里,又像上面的一粒粒芝麻,铺满了所有的空隙间。
如今,自己已经成家。很少再有时间会像小时候那样每年祭灶都在。如今在城市的小窝里,只能抬头看着窗外,听着远处鲜有的鞭炮声,悄然地想起儿时的记忆。儿时的记忆是快乐的,那时候还不懂长大的烦恼。
小年快乐,如同儿时一般。愿家人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