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9日晚上八点四十分,小说《我等你到三十五岁》最后一章的最后一个字终于在我眼前终结。
未完,无续。
这是小说里写的最后一句话,也道尽了作者此生最大的遗憾。
写了几个小时的英语暑假试卷,头脑有些麻木,于是便琢磨着去找点广播剧听听。付费的作为学生党的我一如既往买不起,划拉了许久,终于在密密麻麻的花图简介下瞥见了一个灰暗得压抑的音频图片,后面紧接着配了一行字——我等你到三十五岁。
我喜欢看网文,也喜欢写,初二的时候入的圈子,对圈内的情况多多少少也都了解过。也正因如此,此时我脑海里倏然掠过一句行内常说的话:听剧不听一拜天地,看文不看南康白起。
何出此言?不过是因为作品太贴合实际,因为述尽了世俗的尖酸凉薄与无奈。
很多人看小说时遇虐心的篇章便只是揪着心,泪点低的人也许会漏那么几颗大大小小的泪珠。但相较之下,《我等你到三十五岁》似乎又更胜一筹。它如同一把锋利的匕首狠狠地扎进你的心脏,再猛地拔出来,而后又使尽浑身解数再扎进去……如此反复的次数数不胜数,直到千疮百孔、鲜血淋漓。
就凭着此文是作者南康白起的亲身经历一句,它已然不能算作一篇虐文,而是一部传记,一部记录了南康白起短短一生一切喜怒哀乐的自传。
秉此一念,从来都拒绝BE结局(不圆满的结局)的我却依然选择了点开广播剧,进入南康白起的世界,感受他的感受,念他所念。
统共仅有18分钟的广播剧,我却如同经历了几个世纪,饱受折磨,倍感煎熬。开头的窒息感铺天盖地朝我卷来,耳边萦绕着唰唰的水声,那是他浸泡在冰冷的湘江水里的声音。
生前最后一念,他想告诉那个男人,自己等不到三十五岁了。他的生命就此定格,那一年,他二十八岁……
难受得差点喘不上气的我又把小说彻头彻尾地看了一遍。天生泪点高的我不轻易掉眼泪,但这短短一百多章的内容却意外地让我潸然泪下。
我亲眼看着前半部分南康笔下一个个描述自己爱人的温暖雀跃的文字,渐渐变成后半段的冰冷刺骨,万念俱灰,不再负有任何温度。
即便他的爱人在人生的分岔口已经走向了另一条路,不再与他并肩同行,而是选择了娶妻生子,过上在那个时代的人看来与常人无异的安逸生活。而南康却依旧存着天真的念想,想着只要爱人愿意回头,自己永远都在原地等着他。那时候的他每日都盼着,盼望着这一丝仅存的渺茫的希望终有一天能够如愿以偿。然而,世事难料,结果却是事与愿违……
有些人不免会把一切罪过归于南康的爱人身上,不禁同情南康的境遇。又或许,错不在他们。只能说,他们终究没能逃过世俗的偏见。尽管南康的爱人有万般不好,不够爱他也好,不够勇敢也罢,但南康心里自始至终也没有怪他、怨他,只是无休止地想念。旁人又何必争论不休呢?
南康笔下的一字一句宛如刀尖,刺得人钻心的生疼。他说:“我不无辜,可是我也没有罪。我只不过是喜欢着一个人。”喜欢本就不存在错误之说,只不过,他们想象中那样美好的爱情却被现实里那个年代深入人心的封建伦理思想紧紧束缚着,不容动弹。
他说,他比世上任何一个人都热切地盼望他心里的那个人能幸福,但转念想到这样的幸福却又并无他的份,心底不免泛起一阵难过之感。就好像一句歌词所写“不就是没披上嫁衣,没嫁给他为妻”,尽管没走到结局,心心念念地却依旧是他。爱一个人到了极致的时候,他似乎成了他身体的一部分,真的到了要割舍的那一刻,他还是会舍不得,会疼,会忍不住想哭。
最后一个字读完,我已然泪眼朦胧。
我虽非同性恋者,也只是一个涉世未深的高中生,但当读到他们的故事,那些面对来自世俗的一切压力、无助和痛苦我甚至能因共情能力强而感同身受。无奈的他们只能在众人视线不会注意到的角落里牵手、拥抱、接吻,“光明正大”于他们而言,却是一个连想都不敢想的词。
高一时的班主任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新人教师。刚开学不久的一次班会上,她跟我们就同性恋的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有人评价“存在即合理”,有人却大呼“恶心”。班主任语重心长地与我们谈了很久,最终只归结于一句话:支持,但不提倡。简而言之,便是尊重、祝福。
爱本身没有错,错在伤害者。当你跨性别去认真爱一个人时,已是一件勇敢的事。愿未来的日子里再无世俗的恶语相向,留下的都是代表尊重与祝福的鲜花和掌声。
就如南康白起笔下所写:“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