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一打开钉钉,心里一惊,发现同步课堂时间排出来了。我没有经验,课文是组内老师帮忙选的。课文内容很美,非常适合小朋友,叫«秋天的雨»,看到这个名字,就想一篇高中课文来——«听听那冷雨»。这篇文章我很喜欢,带着浓厚的文人色彩,但又不矫情(当然,仅个人而言啦。)一切仿佛都是淡淡的,但事后,若是挑一个时间来回味你从中所得,也许会一下浓烈起来,最后又消散下去。
后来又想到蒋捷的«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也是一篇文人作品,情绪千肠百结,在听雨中一点点展现。宋人对情感的表达大多含蓄,诗词的作用在宋人眼里是有区分的,词作会比诗作直接,诗会更理性。所以我们常在宋诗里看到说理的内容,而宋词,好像是他们更柔软的那面的展现。
——
今天是关于雨的胡说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