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最大的收获就是看过不少好书,订阅了不少专栏,懂得了不少的道理,也感觉自己越来越具有批判性思维。无论是对自己处世方式,还是对一些新生事物,始终保持谦逊怀疑的态度。不心急火燎的随大流,也不采取“哪里来的异端,一棍子打死”的极端方式。
对任何事情不卑不吭,理性不缺乏热情,可能是一个人成熟的主要标志。回想2016年7月到现在的经历,充实而刺激,一路磕磕绊绊走到今天,怎么说都是一段令人难忘的岁月。这样的日日夜夜,与其说是一种修行,不如说是一种淬炼。走到今天,但依然有许多困惑。
比如工作与成长,投资与生活,阅读与写作,哪个更重要?要如何权衡利弊,分配自己的资源?如何把两种相关的事情有效并联?如何相互促进形成多维度思维?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常常会顾此失彼,让自己始终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具体情况具体对待,要多重要有多重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应该向榜样学习,但也不能全部拿来,要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以及自己的素养,还有自己的实力,制定适合自己的人生策略。
回想2016年到现在,虽然通过学习也改变不少,但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虽然投资是必须习得的能力,但常常因为修行太浅,无法把控自己的情绪,不知不觉会被市场虚假的利好裹挟。心急火燎的入市,莫名其妙被套牢。
投资的能力当然要习得,却常常不知道如何分配自己的资源和精力,变成了一个不会思考的人。全部压上,瞬间自己的情绪依然会被环境因素干扰,以至于做出错误的判断,就好像投资成了生活的唯一。整夜整夜的不睡觉,眼睛盯着大盘,到底我们在乎及时反馈还是长期的复利?
下午看了战友发的一篇文章,有一种大梦初醒的感觉。文章的名字叫《正兵奇兵,灵活作战》,想必战友最近正在跟着华衫学习《孙子兵法》,竟然能把战术上的谋略用到日常的生活中来,也算是活学活用。
大致意思如下:所谓正兵,就是两军交战,从正面发起冲锋的队伍,而所谓的奇兵就是预备的人马。看似两军厮杀,正面的部队举足轻重,但最后决定整个战局的,常常是奇兵的实力。
战友把这种战术上的策略,巧妙的挪移到日常的生活中来,让我茅塞顿开。她把正兵比作我们的工作,我们赖以生存的能力,要养家糊口一定马虎不得。而奇兵有点像除工作以外其他形式的软实力,也称为多维度竞争能力。工作技能是看家的本领,其他技能也必不可少。
资源的投入比例:工作一般占80%,其他技能占20%。但常常决定一个人高度或者财富的条件,并不在工作上的80%,而是其他20%上。弄不好,奇兵会变化为正兵,刚开始一定是工作的收效处于绝对的地位,随着后期其他技能的持续的投入,其他投入的收效往往高出工作的收效,进而变成一个人的主要收入来源。这种分配很符合二八法则。
早晨听《精英日课》的作者万维钢回答读者问,其中有个读者问了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他说他现在刚刚上班,没有很好的经济基础,他希望通过学习投资,让自己先实现财富自由,然后再选择自己喜爱的职业,问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万维钢的回答异常的理性。
他告诉那位读者:“应该把80%的精力用在工作上,而把20%的精力用于投资。等你有足够的财富,也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再重新分配自己的资源。投资大师的智慧,怎么会轻而易举的获取?他们都是经过几十年,甚至一辈子的积累。巴菲特从12岁开始学习投资,你和他能比吗?”
万维钢答读者问,只有短短的几句,却传递了一个非常明确而深刻的道理。无论成长或投资都不能盲从,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早期,先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等跨越了成本线,再重心调整自己的重心。但其他技能的打磨,一定是越早越好。
其实像我一样,很多战友一开始就把这种关系搞反了。把太多的精力都用在了投资和学习上,而荒废了工作。甚至很多人能力一般,看见别人辞职创业,也不管不顾的跟风,想要变的很牛。真正做出决定后,才又后悔起来。因为你和别人的情况不一样。大多数人的迷茫和焦虑,来自梦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
所以任何时候,都要认清形势以及自身的实力,不能盲目自信,更不要走出自己的能力圈。应该把最好的资源用在最擅长的事情上,只在自己最熟悉的领域不断深耕,并且逐渐扩大自己能力的边界。
不要怕失去机会,机会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无论是时间还是注意力,都是无形资产。如何分配,如何调整,其实和排兵布阵是一样的道理。
按照币圈普适的真理:要不断打磨自己场外的赚钱能力。所谓的场外场内,其实没有一个明确的界线。环境和条件不断在变,人也应该适应这种变化。找出适合自己的策略,让自己的能力最大化,才能从中体会到满足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