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和妈妈视频,她说村里在唱戏!于是,关于看戏的记忆汹涌而来……
最早的记忆,和我家的三轮车有关,烧汽油的那种,比现在的电动三轮大一圈,是我爸借钱买的。正好邻村唱戏,爸爸拉着全家还有附近的邻居们一起,满满当当一车人,坐着各自小板凳,一路上欢声笑语。
老人们挤到前排去看戏,中年人则带着孩子去吃油条豆腐脑。 豆腐脑大概是我童年里最深刻的美味了吧,大朵的豆腐花在铜锅里咕嘟咕嘟,舀一勺,撒几粒虾米,再加两地香油,吃一碗,满是幸福的味道,五毛钱,买不了吃亏也买不了上当。如果肯加五毛再来一根油条就更幸福了,油条一定是要蘸着豆腐脑的汤来吃,柔软香糯,满心的美味。大概小孩子看戏都是冲着那碗豆腐脑去的吧。
戏台下零散的分布着一些卖瓜子的,其实就是自行车拉着两个小框子,摆上瓜子,再点个煤油灯,就可以开卖了。嘈杂的戏台下,昏黄的煤油灯竟然生出几分静谧之感,妈妈总爱去买些瓜子,我的后半场都是在吃瓜子了。至于台上那些花花绿绿的戏中人,小时候一点也不喜欢,还会觉得有些害怕,那一张张脸如果出现在梦里,一定会惊醒吧!
轮到我们村唱戏的时候,那些年轻的戏子们住在小学的教室里,桌子拼起来就是大通铺了。低年级的孩子们自然就放假了,一般也就三四天,那时候感觉像半个月一样久,幸福的时刻不是会显得短暂嘛,明显有点不科学,不过童年的事情,没有多少科学可讲。
上中学的时候,唱戏的日子里便只能在心里搀着那碗豆腐脑了,或者让妈妈买回来吃,定是不肯坐在摊上吃了,总觉得遇到同学会很不好意思,毕竟那时候已经有很多同学了,青春期的少女总是脸皮很薄。等戏唱到后半场,人也不多了,我便和一群同学一起,坐在戏台下靠后的角落里天南地北的侃大山,还不用着急回家,万一自己喜欢的那个男生也其中,那幸福感一定是呈幂指数增长的。
再后来,就开始了我的漫漫求学路,回家碰巧赶上村里唱戏也是不愿出门了,我的那些小学同学、初中同学都开始谈恋爱甚至结婚生孩子,我一直在上学,遇到了也满是尴尬,所以最好不出门,躲在家里看电视,世界都是清净的。那时候我的渴望都在城市,满目繁华,相比之下,村里的一切都贫穷的让人心生厌恶。卖的东西也是名副其实的“地摊货”,再也没有童年的琳琅满目之感。
大学毕业后,难得回家,若是赶上唱戏,必定是要陪着爸爸妈妈或者带着奶奶姥姥出去逛逛买买的,虽然还是那些东西,但我作为花钱的那一方,感觉是不一般的。年龄大了,心态也宽容平和起来,开始坦荡接受那些与我相关或者不相关的美与不美,幸福感又找上门来。然而同学们大都已经不在村里,遇到一个也是极其难得。
后来,看到铜锅的豆腐脑我还是会来一碗,只不过不再有童年的味道。曾一度想知道到底是现在的小商贩们懂得偷工减料了,还是我的味蕾发生变化了,记忆中的美味就永远的停留在了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