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阅读的是本书的第二篇《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中第六章和第七章。这两章结合起来讲的是分析阅读的第一个阶段,我们怎样找到一本书的主题。第六章《一本书的分类》主要讲述的是第一个规则,第七章《透视一本书》讲了三个规则。在第七章最后,作者非常清晰条理的再次梳理了分析阅读的第一个阶段的四个操作规则,也就是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的方法。书中引用了大量的例子来详细阐述每一个规则的重要性以及操作方法,很有实用价值。
四个规则是:
1.依照书本的种类与主题做分类。
这个规则用了整整一章(第六章)讲述了将作品进行分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一本书的书名、副标题或者序言将书籍进行分类,文章还通过大量的例子让我们明白实用性作品和理论性作品的区别以及理论性作品的细分(历史,科学,哲学等)。
“理论性的作品就是在教你这是什么,实用性的作品在教给你如何去做你想做的事,或你认为应该做的事
2.用最简短的句子说出本书在谈什么。
可以借助作者在前言或序中的叙述得到指引,这也提醒我们阅读一本书的前言或序的重要性。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说对一本书的整体内容来说,光是一个模糊的认知是不够的,必须要能确切清楚地说出来才行。
这个确切清楚的说出来的过程就是对自己的理解力加深和提高的过程。当然,我认为动手写出来效果会更好。 有的书我们读过之后,觉得很好,怎么个好法?就是说不出来,或说的不够条理清楚,这说明还是对作品内容没有达到清晰理解的程度。所以我认为,动手写一写,能够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的思路进行整理,帮助自己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3.按照顺序与关系,列出全书的重要部分。将全书的纲要拟出来之后,再将各个部分的纲要也一一列出。
作者把一本书比做一栋房子,来说明“好书都有睿智的架构。”每一个部分都是有秩序地排列,也有各自一定的独立性。
列出一本书的纲要并不是说要按照书的章节来归纳一本书的架构,(那是作者对书拟定的纲要)而是要自己根据对书的理解拟定纲要。
4.找出作者在问的问题,或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作者通过一部作品想要传达给读者什么?这往往需要深刻理解书的每一部分,以及每一部分之间的联系,最后“解读”(read out)出作者的意图来。
这是我读的懂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