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过年3:2017年1月26日,农历腊月29。
一觉醒来,天还未亮,看了一下手机,已经六点了。此时,窗外还是夜色茫茫,而在回来之前的上海,此时已是黎明了,太阳也要开始露脸了。在上海时,每天早上5:50起床,为妻女上学做准备,已经形成了生物钟;到了家乡,这个生物钟自然还没有改变。家人们都还在熟睡中,我轻手轻脚地起床,洗涮完毕,决定到外面走一走,看看家乡县城的清晨。
小区里一片宁静,直通街面的通道上,没有一个人影,二三盏路灯亮着泛白的光。走到大街上,有一二辆小三轮车驶过,那是卖早菜的郊区农民;一个清洁工人已经在忙碌了,正在垃圾桶旁收拾垃圾。
街面的大多门面还没有开门,只有一二个早点门面里亮着灯,正在准备早点,迎接过早的人们。门口的锅灶、蒸笼里冒着热气腾腾的热气,蒸笼里面一定蒸着小笼包、菜肉包子,锅灶里一定烧着滚烫的热水或者汤汁,是为浇粉、浇面准备的。
家乡的早市是热闹的。人们喜欢在外面吃早饭,这在家乡称之为“过早”。只是现在天还未亮,人们大多还未起床、还未出门。到七八点钟,早点摊前就热闹了。三三两两的人们坐在桌前,尽情享受着早餐美食,这也就成为家乡县城的一道独特晨景。
走到码头街口,情形大不一样了,这里俨然成了集市。虽然还是黎明前的夜色,但这里已是灯火辉煌、人声鼎沸。码头街,是县城一条比较古老又繁华的街道。这条街道融集了老百姓的日常生计用品,还有一所小学和一个医院,中间又有莫愁大道、阳春大街贯穿,自然人流、车流密集。文峰路、襄汉路、长寿路三个方向的人车流,一起在护城河上的桥头归集,再流向码头街。这条街自然人多车多,白天更是比较拥挤。
桥头和街口也就成了人们临时摆摊的重要地段。这不,天还未亮,早来的人们已将街两边摆满了摊,大多是卖菜的人们。拖着满车莲藕的拖拉机、整捆整捆的塌泥科白菜、带着泥土的黄白相间的小胡萝卜、新鲜的紫菜、叶发黄的蒜苗,还有从南方批发过来的蒜苔、豇豆、黄瓜、青辣椒、红辣椒……都按着顺序一个摊位一个摊位地排列着,迎接着来买早菜的人们。
卖菜的人们要趁着年前,赚一把。过年,人们总要备些新鲜蔬菜囤着,哪个也不愿意在大年初一初二还到街市上去买菜。按照过去的传统,大年初三才开集,也就是说初三了,集市上才有卖菜的,但这个价格是惊人的贵。虽然现在超市里,什么时候去都可以买到,但人们还是担心超市的蔬菜供应不足或者价格昂贵,还是喜欢在年前在这些散集市上购买一些。有所需,就有所供,这是市场规律。
过了护城河桥,往里走,街两旁的门面相继开门了,因为到7点了,天渐渐亮了。烟花摊前,堆满了鞭炮、大个的烟花和散个的小型烟火。过年燃放鞭炮,是每家必不可少的。按算起来,每家必有二挂鞭炮要燃放,一是大年三十团年时,一是正月初一凌晨迎新年时。按这样算起来,过个年,家乡的鞭炮销售数额相当可观。正如此,所以家乡也建有烟花厂,原来建在我的老家乡镇上,后来为了安全搬迁到南山上了。
炒货摊前,堆满了各式各样的炒货。葵花籽、西瓜籽,各种风味都有;南瓜籽,有纯炒的,也有外面壳上添加了白色物质的;我青睐的裂口粉蚕豆,装了一大袋摆在摊位上,不知道还是不是小时候的味道;花生、核桃、葡萄干、炒米……应有尽有。
糕点摊前,有我喜欢的雪枣;水果摊前,成箱成箱地摆满了各式水果;面食摊前,白净净的包子、纯黄的油条、成筒成筒的黄色或红色包皮的盘龙菜、鱼糕肉糕,看了让人有些口馋。
……
放眼望去,集市上琳琅满目,物品丰富。“只要有钱,什么食品都买得到”。这是一句大实话,现在市场物品丰富,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不像我们小时候,即使有钱,有些东西也买不到。改革开放30多年了,市场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大幅度提高了。
天渐渐大亮起来,远望整条街,冬日的街面还有一层薄薄的雾。在初露的晨曦中,若淡若漫,似纱如烟。望着这热闹的集市,突然想起上学时学的《天上的街市》一文中的描述:“我想那漂渺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我套用其中的诗句,心中默念:“我想那初露的晨曦中,定然是美丽的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