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沈从文《边城》,知道了茶峒这个地方,它是四川与湖南之间交界的一个小边城。当年那里,贫穷落后,环境恶劣的生存条件下,却生活着一群善良淳朴的人们。
老船夫和外孙女,还有一条小狗相依为命,生活在一个小溪渡口。
老船夫在渡口坚守了50年,认真负责,终于职守,热情,善良,淳厚。50年,渡送过溪的人不计其数。它拿着微薄的收入,从来不多收一分钱。即便有人过意不去,非要给钱,他也必定退回去。
城里的富商船总顺顺,为人大方洒脱,正直和平,明事又明理,又爱结交朋友,仗义疏财。有一副侠义心肠。
他的两个儿子继承了他的优良传统。大儿子天保直率英勇,小儿子傩送英俊潇洒,多艺多才,他们同时都喜欢上了老船夫的的外孙女翠翠。而翠翠喜欢傩送,大老天保在失意中驾船外出,遭遇触礁失踪,二老傩送愧疚哥哥,不敢独享翠翠的感情,所以便也驾船外出做生意。
年近七旬的老船工。在一个暴风骤雨之夜安然离世了。剩下孤独的翠翠,无依无靠,独自撑船渡河。而翠翠心里想念的那个傩送,早己外出,一直未回来。
作者在文章结尾,以“翠翠心里想的那个人,可能永远也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会回来。”为小说结尾句,耐人回味。让人联想无穷,回味无穷。
每一个读者对故事的结局,都有一个心理期待结果,作者在小说里,并不给出答案,留下丰富的幻想余地,让读者自己幻想,自己期待的结果。
小说里,其实还隐藏着另一条隐线,天保触礁失踪。二老傩送寻找多日,四处张贴告示也没找到尸首。这也给读者还留下丰富的幻想空间,也埋下了以后的续写空间,或留下一点微妙的希望之光。
作者在小说里,对生存的大环境的描写,如: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
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
人家房子多一半着陆,一半在水......河中涨了春水,到水逐渐进街后,河街上人家,便各用长长的梯子,一端搭在屋檐口,一端搭在城墙上,水退时方又从城门口出城.....
沿河吊脚楼必有一处两处为大水冲去,大家皆在城上头呆望......
突出了茶峒人生存的环境,气候恶劣,条件艰难,交通不变,贫穷落后。
但对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通过他们的故事,语言描写,突出了淳朴,善良,热情,正直的精神风貌。
如: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
“我有了口量,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
边城大河里每年三次的船与船比赛,人与鸭比赛的热闹场景描写。更是突出边城人热爱生活,祥和幸福的精神风貌。
大环境的艰难与残酷,与故事中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生活活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赞叹,惊讶,佩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作者在叙事方法上,也很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和借鉴。景中叙事,事中叙景,让人读来既有美妙的画面感。又将人物形象,神态动作跃然纸上。
如:雨落个不止,溪面一片烟。翠翠坐在船上无事可做时。便想起...
溪边芦苇水杨柳,菜园中菜蔬,莫不繁荣滋茂......枝头新蝉声音已渐渐洪大......有黄鸟与竹雀杜鹃鸣叫。翠翠感觉着,望着,听着,同时也思索着...
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为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
这篇小说通过作者多姿多彩的笔墨,匠心独具的写作方式,叙写了一部丰富多彩的边城故事,故事跌宕起伏,耐人回味。
不愧为经典名作,无论是读者还是写作者,都值得认真品读与学习。
这部小说,同时也向我们展现了,在那战争频发的年代,其他地方战火纷飞,民不聊生。而茶峒这个边城民风淳朴,秩序良好,也不失一种乱世中的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