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的导读书目,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初版1960年。全书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观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淡淡的哀愁与沉沉的相思,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可视作她的代表作。导演吴贻弓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也获得了巨大成功,还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等多项大奖,感动了一代人。
新课改下的语文课本不再是只有课内几篇文章了,课外阅读被专家老师巧妙地融合在了我们课本中。是的,就是我们每个单元出现的“快乐读书吧”。“快乐阅读吧”使课外阅读课程化了,大家也跟着越来越重视课外阅读这个板块,都在为实现课内外阅读一体化而努力。今天王崧舟老师的课堂对于我有着格外的吸引力,因为我一直有着这样想法:成为我们班孩子的阅读启蒙者,推广儿童阅读。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王崧舟老师带着整本书导读策略来解读《城南旧事》吧!
深化,把握整本书主旨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
进入课堂,大家已然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哦!这个我知道是歌曲《送别》。原以为是老师随意选的一首歌曲,后来观看了回放才知道《送别》乃是民国时代家喻户晓的名歌,因为它是欢送别离必唱之歌,还曾经多次出现在电影《城南旧事》中,令人印象深刻。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创设情境,渗透主旨。王崧舟老师对文本的主旨把握为离别——成长,每一次的成长都是在离别之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对音乐的欣赏与感受来体会文本的情境。这也体现了语文阅读的核心素养之一:审美的鉴赏与创造。
接着王崧舟老师出示用心地绘制出文本的思维导图来帮助学生梳理结构,明确主旨。文本中出现了五次离别,每一次都在作者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都拿出来一一鉴赏,课堂上时间又不允许。在这里,王崧舟老师聚焦典型即最后一次离别,作者与爸爸的离别来深化主旨。王崧舟老师通过对比等手法,引导学生探索英子的成长,一步步走进英子的内心,“这一次离别与第一次离别有什么不同?”“英子现在的反应是什么,正常的反应是什么?”“英子的表现是什么改变了她”……层层递进,深化内心,让学生体会文本主旨。
简化,梳理整本书结构
对于学生来说,找出一篇文章的主旨尚有难度,更何况于信息量大,思维跨度高,内容精细繁杂的整本书。在这里又学会了一招:删繁就简,绘制思维导图或表格。一张图下来,整本书的内容均被整合于此,学生理解起来也是不费吹灰之力,课堂开展起来也是得心应手,对王崧舟老师大写的佩服!
内化,接受整本书的滋养
听了几节王崧舟老师的课下来,发现他非常重视写作的,每堂课结束必定要让学生练一下笔。他的练笔代入感很强,你看“任选其中一个人物,想象自己是现在的英子,把你想对他说的话写下来。”当然你也可以换其他的问题,不仅仅可以可以想象成英子,还可以想象成其他人物来写作。通过文本的解读,学生大多对每个人物有了认识,现在又让学生进入角色,对文本的主旨再次进行了内化。课堂上学生们的写作对话精彩纷呈,令我们都赞叹不已。
有时候不是学生学不会,而是老师没有把学生的潜能给挖掘出来。如果你想给学生一杯水,你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这对老师的专业素养及学识渊博也有很大的要求。在这里王崧舟老师也尤其强调,让学生能够敞开写,借助情境让其沉浸在其中,同时链接到自己进行书写,这时候的写出来的话都是真心话,都是内心真实情感的挥发。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
音乐再次响起,本次课堂也在音乐中结束。我想,以后每次听到这个音乐我都会想起我的心灵童年,想起王崧舟老师的《城南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