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家一阶学习总结)
一、缘起
知道幸福家是在2016年春,半年不见的朋友再见面时身上润泽着一种光辉——和善又充满母爱。当时以为是她当了母亲的原因,心里暗自称奇,而我当时也是初为人母,却手忙脚乱、无所适从。到夏天她从长沙学习回来,跟我们说起幸福家,始知道有这样一个公益机构——以留守儿童心理救助为目标,改善儿童的亲情缺失和家庭教育缺位,协助乡村孩子在温暖的家庭和快乐的学校里健康成长,为城市中的外来工家长提供公益服务,从而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免费种子师资培训,完成幸福家庭基础、授课技能提升、亲子关系、亲密关系四个阶段课程的培训,倡导幸福种子师资先成为幸福的人,建设幸福家庭,再分享幸福,惠及众人。
对这样的公益事业我也是乐意参与和学习的,当即请她推荐了2017年的报名。
二、眼见为实
2017年,小女镜子对母亲百般依恋不能分离,商量后爸爸先去上。
第一阶上课后回来,爸爸破天荒的抚摩着我的头说,这些年也让你吃了不少苦头。轻飘飘的一句话在于我是喜极而泣,这之前他是从来不肯承认对我做了多少矫枉过正的扭曲甚至是伤害,他会因为担心我的特立独行闯祸对我的言行强加限制,像孙悟空保护唐僧一样,画下一个圈站在他许可的安全范围内,所以结婚20年来的冲突最后落到一个焦点:我要自由。长期的内耗让彼此疲惫不堪,关系却堕入了一个死循环,一个要挣脱,一个看不见。所以,当他说这句话的时候就意味着他能审视彼此的行为和我有权利成为我自己,而不是他想要的样子。
再一个大的变化就是对镜子,三四岁的孩子正是要建立规矩的时候,而一个当爸爸对女儿的宠爱和放纵让妈妈担忧,担心他长此以会把孩子惯得无法无天。第三阶课程上完后,他要求由他来管教孩子,由宠溺、放任开始一点点主动变化,温和地坚持、严肃的调教,孩子也一天天在变化,由开始管束不习惯而哭闹、撒泼,慢慢开始正视规则遵守规则,我也乐得当个慈母配合爸爸,而不是之前孩子眼里的老虎了。
三、身体力行,让幸福回家
幸福家学习的接力火炬在2018年又传到了我手里。
开课前一周,不到5岁的女儿一次“控诉”开启了我的深度思考。七十多岁的奶奶已无法照顾孩子周全,带她出去玩跑不过她,在家里爬高上低约束不住她,再加上经常要到厨房“帮忙”切菜做饭,怕她拿刀划了手,开水烫了什么的,现在对她基本就是言而不从的管束,不许动这,不许拿那,那天晚上正好刷牙洗脸的时候因为牙膏又跟爸爸杠上了,等我从卧室出来看到的一幕就是她指着奶奶和爸爸大声嚷嚷:我看到你们我就不开心,奶奶这也不让我做那也不让我做,爸爸也不让我用妈妈给我买的母子牙膏,等我弄清原委哄她上床睡觉还在气咻咻的。
第二天早上起来因为没睡好没精打采,学校那天是开园年会,园长和老师们拿着红包和糖果迎接小朋友回园。我把镜子交给园长时,她无精打采,也不问候早上好。半个小时之后,我看到园长发来的图片,镜子捧着花和小朋友一起请园长去他们班上开茶话会,跟园长合影拍照时笑得跟早上的阳光一样,班上茶话会时和小伙伴一起吃东西的笑脸满是开心快乐。
前后不过半小时,她为什么情绪反差这么大?为什么在家里时常怒气冲冲地对我们说话?我以为是恃宠而骄或陪伴不够,原来是因为环境,她在快乐的环境里接收和散发的就是快乐,在压抑的环境的感受到的就是沉闷,原来孩子的幸福不是我们争相给她多少爱,是我们家庭里的每个人要先是个快乐的人,我们自己先成为爱,让她浸润其中,而其他我们在意的习惯、规矩、学习等,不过是爱和快乐的附加值,对孩子并无需过多的强加和教育,在爱和快乐中养成就好了。
那我们为什么不是快乐的人呢?为什么不快乐又如何成为快乐的人呢?
在幸福家开课前,我心里又增加了这样的疑问来到课堂。
第一阶的课程《幸福家庭基础》,四天四个主题:让幸福回家、看见家人、感悟家道、善待家事。
资深心理学导师张再红老师在引导大家对“家”的理解和认识时,结合心理学角度,多方面解析了“家”的内涵,除了我们日常的感受家是归宿、是避风港等需求,在内心深处,家是一个人们赖以生存的“子宫”,给家庭成员每一个人安全感、信任感、修复自我,让人产生爱与温暖、信息和力量、幸福和希望的地方。家里每一个成员,无论父母、还是伴侣和孩子都有权利从中获得庇护、支持和帮助。
我恍然大悟,原来男人也有回家吐槽、寻求支持庇护和表达情绪的权利,而之前我一直以为大家是成年人,有能力消化在外面承受的压力、委屈,回到家了要给家庭一个和平宁静的环境,却不知我是如何用粗暴遏制了对方在脆弱时寻求宽慰的心,却在自己无助时抱怨无人理解和呵护。
在接下来的课程看见家人、看见孩子、看见父母环节,张老师用冰山图分析意识(表面现象和行为)和潜意识(内心需求)帮大家分析伴侣、孩子日常的问题所隐含的内心深处的需求,从情绪的表达看到幕后产生情绪的原因,如何从觉察用情绪表达转换成语言表达,来完成自我人格的健全。如何用积极具体的肯定来助力孩子的正向成长,在不同的年龄完成安全感的建立、爱的满足、自恋的满足,从而来完成人格的建立和自我分化。
从原生家庭里看见生生不息的爱和值得传承的优秀品质,也看到负面和消极的影响对我们人格的影响,如何在后天完成自我分化和人格完整,利用家庭的隐藏动力——完整、平衡、秩序来促进家庭爱的持续传递。
归纳原生家庭的家风家规,传承父辈优秀的品质和家族文化,建立核心家庭的家风、家规,让子女在未来既能传承家族优秀传统,又能面 对与父母最终的分离。
家排让人正视自身性格成因,绘制家庭生命树,确定未来10年家庭每一个成员的人生方向和生活目标、品质,能激发婚姻中形成的倦怠和淡漠,让人生重新找到方向和希望。
一阶的课程让我清晰地看到,成为种子师资的必由之路是帮助别人成为幸福的人,不只是告诉一些让人幸福的方法,而是自己必定先成为幸福的人。
自助助人,才是通往幸福的桥梁。
柯青兰
2018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