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知后觉的我最近才看到这个新闻:杭州一位父亲刊登了整版声明《关少尘,我要跟你脱离父子关系》。孩子爸爸说,儿子从小爱跟老爸一起玩,但上高中、考进大学以后,父子俩的沟通越来越少:儿子的微信朋友圈屏蔽老爸;常不接老爸电话;在本地上学,回家却越来越少。父子交流越来越少后,他开始思考,研究像儿子一样的90后人群。他是在了解90后和儿子在这个阶段的作为后做了这个决定。
一位父亲愿意跳出中国传统“父父子子”的观念,确实做了件“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举动。虽然没看到相关后续报道,但我们除了为父亲的举动点个暂以外,却压根不觉得这对改善父子关系有什么好处。
在我刚出来混社会的时候,70后当道,总是以过来人的身份说“你们80后的世界我不懂”。现在90后出道讨生活,又有人站出来说“你们90后的世界我不懂”。没有谁的世界是另一个世界能懂的,年龄的差距经历的不同,势必会有代沟的出现。TFBOY你喜欢吗?玩过B站吗?知道啥是二次元吗?吴亦凡、鹿晗的帅你懂吗?不懂,正常,因为你压根不是90后。装也没用。
孩子的世界你真的懂吗
生了娃当了爹妈,总是会感慨“时间都去哪儿了”,孩子如果能回到小时候有多好。那时他们多听话,在意我们的喜怒,模仿我们的动作,追随我们的脚步……关少尘的爸爸,老关也是如此,“你小的时候说爸爸是你的英雄。你喜欢跟着爸爸,甚至我出差你都跟去“旅游”。我还教你下象棋、打扑克、打乒乓球……那个时候,英雄没有累。”
那时的父亲一定没想过未来某一天要登报跟儿子脱离“父子关系”。
老关说儿子变了,“你变了,不爱理我了!你的微信朋友圈我看不到了!给你打电话,很多时候你都是通话中把手机扔一旁自顾自干别的,你以为我不知道!为数不多回家的时候,你每次坐在沙发上看手机、看电视,我一靠近便站起来走开!我们之间仿佛隔了个弹簧,我越是靠近,你躲得越远!”
当一段关系走到彼此躲避甚至嫌弃的地步,不是一天造成的,也不会是一个人造成的。父子关系也是如此。哪个男孩儿时不当自己的父亲是英雄,又有哪个父亲不当自己的儿子是骄傲。“听话”的关少尘考进了杭师大,成了马云的校友。这一切都是父亲的骄傲,他按照父亲的要求在生活。这是关少尘爸爸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关少尘想要的生活。
不当父母是不会理解关少尘爸爸那句“你喜欢学画画,我顶着你妈和众亲朋异样眼光的压力,令人发指支持你”的意义。我们总以为很了解自己的孩子,总是说不会像父母一样去对待自己的孩子。可是我们还是离不开原生家庭的影响,我们把自己全部的爱和希望都寄托在自己的子女身上。像每个中国父母一样,全身心地投入到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希望他们不要走自己的老路,希望他达到自己完成不了的高度,希望他成为我心中的“好儿子”。我说我不会让我儿子参加什么培训班,可是当他对某方面有兴趣,哪怕只是“一丁点”的兴趣,我就会屁颠屁颠带他早出晚归去上课。
可是我们却忘记了问孩子:你到底想要什么?
有些“兴趣”其实是为了迎合父母,他们知道是父母很希望他们有这个“兴趣”。如果不学,会“对不起”父母辛苦接送,会“对不起”那么贵的学费。说白了,孩子在无法独立面对社会时,父母就是他的一切依靠,他不能离开这个依靠,只能听你的话,按照你的标准生活。老关口中的那些美好的“小时候”,可能都未必是关少尘真正想要的。
扪心自问,老关,你真的懂你儿子吗?
别总说“这是为你好”。你对他的好,经过他同意了吗?
老爸登报跟自己脱离名义上的“父子关系”,成为“兄弟”,如果你是关少尘,你会高兴吗?
老关誓言旦旦:“让你的学校知道,让你的老师、同学和玩伴知道,让所有的亲友和同行同事都知道!这样我们“兄弟”并肩闯荡江湖时,即使在他们面前也会从容。”
如果我是关少尘,我真是想死的心都有了。
关少尘在老关的声明里看起来也不是什么坏孩子,充其量只有躲避老爸,不爱回家,玩过B站,喜欢小鲜肉……却要搞得老爸跟自己脱离“父子关系”。虽说出名要趁早,可是用这种方式“出名”,上了热搜,估计没几个人愿意吧。除非他是想红想疯了……
老关想用做“兄弟”的方式缓和父子关系,跟很多父母长辈总说“我是为你好”,其实是一样的套路。
四荒八海的小伙伴们应该都听过以下广播:“我让你好好学习,也是为你好”,“你不穿上衣服会感冒,我是为你好”,“我给你介绍对象,还不是为你好”……有一种好,就是你爸你妈觉得“为你好”。
老关就是这种“为你好”的父亲。他已经为儿子冒了天下之大不韪,自觉儿子自会体谅做父亲的苦心。这跟“要挟”有什么差别。任何人都不愿意在被“要挟”下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即使做了,对于父子关系会有帮助吗?你“对他好”,经过他同意了吗?是他能接受的方式吗?
这是老关的一厢情愿。这跟关少尘是不是90后没有一毛钱关系。任何子女都很难接受这种方式。
如果不放下“为你好”,即使成了名义上的“兄弟”,父子关系本质上不会有任何变化。只会让彼此的距离越拉越远。关少尘可能离这个家也会越来越远。
从孩子离开妈妈的肚子那天开始,我们就注定用一辈子的时间说“再见”。
孩子的成长注定是一个与父母分离的过程。
从摇摇晃晃迈开腿走路那天开始,孩子就准备一步步“离开”我们了。会跑了,他总是想离开你的身边去摸摸周边的东西。上幼儿园开始了集体生活,他就开始有了与你分离一天的机会。到6岁上小学,他的大脑已经发育完成,他进入了社会这个大圈子,有了自己的社交圈,开始成为社会动物。到了青春期,他的身体足够强壮,有了一定的行为能力,已经不愿意听从你的控制。到了大学,即使没有经济独立,但他已经可以离开你一段时间,脱离你的掌控。
老关说,面对孩子的远离让他有了“很多瞬间,英雄累觉已迟暮”的感觉。
孩子终究有一点会长大,会有自己的想法——跟我们不同的人生观,会去走他自己的路——不再需要我们的跟随。孩子一步步的“远离”是我们不得不接受的现实。所以我们也不得不学会改变对待孩子的方式。不能永远当他是个穿开裆裤、事事需要我们的小孩子。我们已经无法“坦诚相见”了。
曾经有对老夫妻,在儿子大学毕业成家后,依然兢兢业业每天去儿子家打扫卫生、洗衣做饭。做完这些会自动离开,他们自认为没有打扰儿子儿媳的生活。直到有一天他们发现手里的钥匙居然开不了儿子家的门。儿子不好意思地说门锁坏了。可是老夫妻却无意中听到,原来这是儿媳的意思,觉得他们“影响了自己的生活”。老夫妻就不明白了,我们把儿子一天天养育成人,也从不干涉儿子的生活,帮他们把家里照顾得井井有条,怎么会被儿媳嫌弃呢。
老夫妻一赌气,报了个旅行团出国旅游去了。旅行中他们碰到了一对曾经跟他们有相同遭遇的老夫妻。旅行结束,老夫妻跟儿子儿媳进行了一次长谈。他们决定把钥匙还给儿子,以后会征得儿子儿媳同意后再来,更不会再来打扫卫生、洗衣做饭。这次旅行让老夫妻觉得该去寻找自己的生活中的美好,不该把一辈子的时间都放在儿子身上,是彼此该给对方空间的时候了。临别时,母亲抱了抱儿子说:我们是时候说再见了!
从那以后,好像这个家庭没了争吵。婆媳的矛盾也没有了,儿媳还经常资助老夫妻的旅行大计。“大家”和“小家”各自玩耍,多么和谐社会。
所以,孩子长大了,就当他是个朋友吧。彼此尊重,彼此牵挂,又拥有各自生活。当儿子有了自己的家庭,父子还能坐下来喝杯酒,侃侃大山,他还愿意跟你说说心里话、诉诉苦。这样不好吗?
你其实还是他儿时心目中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