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也有自尊心
对待孩子,批评与惩罚要科学
关于教育孩子的问题,很多家长都感到头痛,不知如何把握批评与惩罚的“度”,不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那么,我们先来看看美国总统里根的经历。
12岁那年,年少的里根在家附近踢足球,可是,一不小心打碎了邻居家的一块玻璃。邻居对里根说,我这块玻璃是花12.5美元买的,你把它打破了要赔偿。那是在1923年,12.5美元可以买125只鸡。
里根没办法,只好回家找爸爸。爸爸平和地对里根说,玻璃是你打碎的,那你就得赔,没有钱,我借给你,一年后还。里根照办了。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里根通过擦皮鞋、送报纸打工挣钱,终于挣了12.5美元,还给了父亲。
后来,里根成了美国总统,在回忆录里讲述了这个故事,他说,这次惩罚让他懂得了什么是责任,懂得了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里根的父亲没有谩骂,也没有喋喋不休地指责,反而实现了自己教育孩子的目的。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我们不要不依不饶地训斥孩子,应该让孩子自己谈一谈错在哪里。平静地听孩子说,给孩子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要知道,孩子叙述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很好的反省过程。
当然了,这并不等于家长只能做听众,必要时也可以对孩子进行惩罚,正所谓“没有惩罚就没有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就是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但是,惩罚要讲究科学,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犯了错误,并因此而感到愧疚。像里根的父亲那样,让孩子学会自己承担责任,让孩子通过努力改正错误,弥补过失。
实际教育过程中,很多父母都有类似的体会:当我们被频频告诫要尊重孩子,给孩子民主和自由的时候,我们正陷入一种困境,即当孩子做出一些恼人的事情或者有无理要求时,例如,央求父母买这买那、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过度迷恋上网及游戏等,我们该怎么办呢?为什么劝阻是那么无力?为什么我们的语重心长在孩子面前是那样的苍白?
其实,教育就是帮助孩子改正缺点。如果父母不能对孩子的不当行为进行约束,不忍心对孩子说一声“不”,这样的教育就是放弃责任的教育。
例如,有的孩子常常打断大人的谈话,提高嗓门、拽着别人的衣服插话,以吸引别人的注意。如果你在家里常迁就他的这种行为,他自然不会想到,在外面应该有另一套行为规则。因此,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保证家庭和社会的行为规则一致,拒绝孩子私下犯规行为实际上是在帮助他掌握统一的“游戏规则”,提高他的社会适应能力。
还有,要像里根的父亲那样,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
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我们希望孩子能这么做。有些孩子上学忘记带课本,在学校受到老师的批评,回家就对父母哭闹,责怪父母把他的东西乱放,他找不到了,或早上起来晚了,忘记带东西了为什么不及时给他送到学校?其实,父母应该拒绝孩子这种推卸责任的要求,让他试着承受对自己不负责任带来的不悦感。
需要注意的是,在所有这些教育的过程中,父母应像里根的父亲一样平和、理智。科学地批评和惩罚,不但不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反而会提升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同时也使孩子懂得更多生活和做人的道理,对他们的成长大有裨益。
向孩子说“不”的原则:
1、当孩子在进行我们不喜欢的行为时,除了给孩子语言上的告诫以外,还要引导孩子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2、约束来自于规矩。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就要给孩子订立一些适合孩子年龄特点及性格特点的规矩。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制定各种规矩,如吃饭、看电视、写作业、买东西等方面的规矩;
3、冷静地对待孩子的某些言行,例如,当孩子无理取闹时,你要用平静的口气表达你的心情以及对孩子的要求,使孩子从你的态度中了解到,无理纠缠是没有用的;
4、当孩子提出一些无理要求或者出现一些不合适的行为时,如果你认为不可以,就要明确地拒绝孩子。同时,告诉孩子你拒绝的理由;
5、对孩子说了“不”,就要坚持到底。你可以给他一些警告,也可以对他的哭闹置之不理,还可以让他在某个地方冷静一会儿,千万不要动摇你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