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荷
因为有事必须去街上一趟,一出屋迎面热浪袭来,时值大暑那有不热的道理。
乖乖吆,太阳真毒,晒类人要冒油。一位偏胖的中年阿姨,抱个大西瓜往三轮车上搬,一边说:那些年种薄荷,天越热越得下地割,也不知咋受嘞。
是的,有这种说法,天越热时割掉的薄荷出油率越高,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
八零年前后出门打工的少,薄荷油的收入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所以太和县尤其是我们坟台镇家家都种薄荷,每年收两茬,头茬暑天收,二茬秋后收。
坟台方圆几十里,暑假里薄荷的收割期一到,走到那里都能闻到薄荷的清香。
头茬子薄荷长得都齐腰深,叶片厚实油绿,薄荷头刚刚开花,那淡淡的花的清香和被浓浓的薄荷油味混合着。据说薄荷花出油率最高。
好几家搁一块砸一个熬油胡锅,抽号排位,占时摊不到的左邻右舍都来帮忙,三伏天他们挥汗如雨,说笑着你追我赶,看谁先割到地头,拉薄荷的劳力,把架车子装得比垛都稳实,他们劳动着,快乐着,享受着收获的喜悦。
熬薄荷油时一家接一家,白天黑夜里熬,那白铁皮砸的锅,一锅能装两三架车子薄荷,摊着谁家熬男劳力离不开锅,装锅,烧火,出锅都是力气活,那时没有路灯。入夜各村头亮着的灯光,都是熬薄荷的,装锅烧火还好些,出锅时热气蒸人,离锅得有距离,出锅时用木杈一杈一杈的往外甩,是力气活更是技术活。
现在,年轻人都出门打工了,老年人干不动,很少有人种薄荷了。
薄荷的收种场景,都保存在种薄荷人的记忆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