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乍一看,很难想象,这本从封面设计到书名风格都充斥着文艺女性抒情气息的书籍,竟然出自财经作家吴晓波“蜀黍”的笔下?!因为之前追过一段时间《吴晓波频道》,感觉这个画风和吴老师一贯“正经”的做派,构成了一种“反差萌”。
这本书是一本散文集,收录了近年来吴晓波近60篇散文,内容涉及到人生、社会、历史和商业等等。前面几篇比较感性,有的在怀念青春,有的是写给女儿,后面逐渐就恢复到了典型的吴晓波风格了,感觉有点像是在看《激荡三十年》。下面说说我印象比较深的几篇。
1. 日本人为何以“边境人”自居
这篇文章说,在日本人的意识中,所有的高等文化都是其他地方创造出来的,作为世界中心的绝对价值体不在自己这里,因此便形成了一种“边境意识”:因为是边境人,因为世界的中心不在我这里,所以对于日本人来说,便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了。这种心态使日本人产生了两大能力,第一是敢于吸取一切强者的智慧,第二是因为自卑而自恋自傲,构成了一种很强的民族秉性。可能是因为自己学文科的原因,对不同国家的历史会习惯性的留意和分析。一直觉得,日本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民族。感觉他们和中国人很像,却又和中国人有着本质的不同。既克制又奔放,非常固执却充满变化。这篇文章的说法,让我对日本民族的特质又有了一种新的认识和思考。
2. 大佬的黄昏
这一篇讲述了香港富豪霍英东的创业史,从白手起家到风光无限到晚年梦想。喜欢这篇,纯粹是出于自己的英雄主义情结。我特别喜欢那种戎马半生,历经沧桑之后无限感慨的心境,虽然自己可能永远经历不到这样的境界,但每每看到,都会被那种悲壮、凄凉和安详给震撼到。所以,当书中说到,霍英东晚年最喜欢听《沧海一声笑》的时候,我脑子里已然浮出了一个暮年英雄追忆往事的画面,感动到全身的鸡皮疙瘩都竖起来了。
3. 我的偶像李普曼
李普曼是美国的新闻评论家和作家,是一位在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当然,他还是吴晓波的偶像。吴晓波说,他大学时代的梦想,就是成为像李普曼那样伟大的学者。虽然最终并未如愿,但是为了追求“李普曼式人生”,他开始博览群书、勤奋写作,最后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他后来拿到了李普曼传记中文版的出版权,并将此作为向偶像致敬的方式。这个关于偶像和奋斗的故事,很俗气,却很亲切。谁年轻的时候,没有过榜样呢?他可能是某一门课的教授,也可能是人物传记上的某个名人。看到他,你可能就会激动的想要跳起来说,啊,这就是我想成为的那种人呢!年轻的时候,因为迷茫而充满了希望,想想还是挺美好的。
最后,我想回到这个标题。吴晓波在书中说道:“原来生命从头到尾都是一场浪费,你需要判断的仅仅在于,这次浪费是否是美好的”。“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第一次看到这句话,就有种“豁然”和“治愈”的感觉。鸡汤的作用就在于,它能给一颗流浪的心找到一个安放的归宿,虽然在他人看来,这玩意儿无用甚至有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