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妈妈说人得有一技之长才能得以生存,从小被灌鸡汤:做什么就要做的深,才能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才能真正出人头地。
在那天真的脑袋里以为一技之长就是指比如木匠、瓦匠、老师、医生等等,曾很长一段时间我特别担心自己没有一技之长可怎么办。所以从小,我就是个忧郁的孩子,总是想那些有的没的,当其他孩子们在撒丫子疯跑着玩乐着,我托着下巴在思考一技之长的事。
那天姐夫分享了篇文章,大致内容是讲,一个深耕十几年的顶级手机硬件工程师,在很多国际大型公司工作过,在这个行业已经做到极致,基本可以说处于这个行业金字塔的顶端。可随着时代和行业的巨大变化,他这个英雄,却再也无用武之地了。姐夫说这是给我的素材,让我给故事里这个人一个好的结局,我特别惶恐,故事里的这个人,会不会就是未来的自己。
确切地说,我还不如故事里的仁兄,至少人家曾经是那样的不可替代。我不懂计算机,如今却做了IT,我不会coding ,更谈不上码农,我应该不讨厌这行,但也绝对算不上喜欢,回顾入行的初衷,应该可以概括为一个字“钱”,相较于其他行业,这行的薪资水平还算乐观,是当初的选择,让我在这个梦想的城市得以立足、安营扎寨,可如今,我无法深深地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即使努力了也无法做到TOP几,我陷入了焦虑。
前两天跟技术大拿聊天,他说别看他那样,他其实也很焦虑,我才发现,原来整个世界都陷入了焦虑的漩涡。尤其是临近中年,如果再面临失业的风险,如故事中的仁兄一样,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将陷于泥潭。
有人说,这跟职业选择有关。在我看来,在现代化飞速发展的现在,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巨大的飞速转变,靠吃铁饭碗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知识也在更新换代,小时候的一技之长理论困扰了我这么多年,现在看来,早已大江东去浪淘尽。
我们常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个行,究竟代表什么,是不是你选择了此行,就只能放弃彼行。然而现今的事实是无论哪一行,行业结构的重组以及整个经济形势的重新洗牌,一定会推陈出新,淘汰是难免的,优胜劣汰的进化理论早已奠定了世界发展的基调,如果不努力就要被抛弃,当然,可能你会说,那位仁兄都已经努力到极致了,还不是被淘汰了。
在这个瞬息万变,信息技术更新换代之迅速,犹如翻脸之于翻书的时代,努力不仅仅意味着朝着一个方向孤注一掷,还意味着能够高瞻远瞩、审时度势,能迅速的做出改变。尤其是大数据、云、人工智能的姗姗来迟,带给我们新鲜刺激便利的同时,也为我们的未来带来了担忧和焦虑。未来的某一天,人还能兴高采烈的称之为人吗?
我有个很深的体会,现在去家门口的物美超市,下载APP并绑定银行卡,购物之后,可以不用排队,自行在APP上扫码并结算,全程不需要第二个人的参与。所以我在想,在不久的将来,收银员这个职位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办呢,我一直在思考。
那些能在改朝换代、风云变幻中踏上浪尖的人,那些有能力推动世界进步,创造并掌握资源、走在世界前沿的毕竟是少数。对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如果你孤注一掷地努力奔跑了,也追赶不上时代的浪潮,获取不到稀缺资源,不能在每一次大变革中独树一帜,掌握主动。为了不至于被社会无情的淘汰,是不是可以不断的刷新自己的知识和认知体系,拓宽自己的视野,努力做出不同的尝试,以下是我个人的几点思考:
1、入驻一个行业。做好现在的工作,不断进取,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捕捉行业前沿并能够迅速的做出改变。
都说,要干一行爱一行,可就我的亲身经历而言,有多少人在做的工作,是自己热爱到不行可以抛头颅洒热血,加班不用给钱那种的,但凡可以躺着挣钱坐着花钱,谁愿意朝九晚五挤地铁忍一身臭汗顶着骄阳顶着风雨东奔西跑还要看人脸色受人诟病。无非是一个奈何而已。
所以如果你现在做的真的不是你的兴趣所在,可你压根也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而你又不得不把当前的工作当做主业来维持基本的生活,那就请放平心态,只要你不讨厌,即使做不到高端,努力做到细致;即使做不到核心,也不要堕落到边缘。如果做不到专家,那就向全能家努力。
我身边有这样一个例子:
我所在的是咨询行业,属于IT咨询,我在项目上遇到过这样一个顾问:他在该项目担任的是财务顾问的角色,期间善于学习的他研究了物资和销售,虽不能说精通,但懂得也不少,项目结束之后,他后面陆续做的几个项目中,先后担任物资顾问和销售顾问,业务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现在随着行业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他愿意花费高额的费用去参加行业最前沿技术的培训,并能够第一时间利用自己所学接触到最新的项目,成为新技术的第一批体验者。
所以,如果认准了一个行业,就在这个行业里拓宽自己的能力,努力创造成就感和存在感,然后保持清醒的头脑,关注行业前沿,虽然可能你不是最好的,但你一直往最好的努力。记得罗胖曾说过,即使你在每一个领域只是前百分之二十的水平,但是混搭之后,你可能就拥有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优势了。
2、跳出这个行业。我们上面讲,要在你所处的行业里时刻保持迂回前进,保持发散性的学习和奋进,同时也要跳出行业的局限,选职业不是选择生死,一辈子只能一次,多一个选择,多一条道路,也就多一份保障。
如果可以,不要浪费闲暇时间,选择自己所看好的领域,慢慢涉足其中,利用工作之外的时间,提升本职之外的学习能力,掌握一门或多门技巧。
我认识一个会计培训机构的老师,主讲税法,今年35岁,她拥有多重身份: 注册会计师、律师以及注册税务师,最开始是在律所当律师,主要负责涉税的经济案件,后来慢慢地考了注会,又考了注册税务师,现在除了一周一节课给注会培训机构上课之外,就是给四大会计事务所进行培训,她说,她因为不喜欢坐班所以选择了律师,后来打官司打腻了,又开始搞培训,像她这样的人怎么会发愁生活没着落呢。
还有身边好几个同事,在做着咨询的同时,经营网店,经营餐厅,业余时间做瑜伽老师,还有的经营自媒体写文约稿赚稿费等等。这些每天花费他最少时间的事务所获得的报酬反而比本职工作还要高,我曾经问过其中一个同事,他数年前就已经开始经营网店,现在北京有三套房产,厦门房产7套,坐骑由宝马换成了玛莎,我问他都那么有钱了还来上班干嘛,他说闲着也是闲着,那些看似副业的主业又花费不了多少时间,多掌握一门技巧不更好嘛。
所以,跳出原来的行业,可以选择相近或有关联的行业进行学习,将学习的链条拉长,这样成长的既快,还可以相辅相成,不废弃原技能的同时还可以锦上添花,更加游刃有余。
也可以选择完全跳出这个行业,追求多变的职业选择,给自己多重身份和标签,开发自己的斜杠能力。
3、无论选择什么行业,任何时候试着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演讲能力。
逻辑思维讲:这个时代最需要的两种专长是写作和演讲。
他说,这个时代正在发生一次切换——影响力,也就是你构建起协作网络的能力,比你实际占有任何资源都要更值钱。而构建影响力,最重要的是效率。一个人如果能够同时影响很多人,效率就高,写作和演讲就是这样的能力。一个行业的红利,往往不是被水平最高或者职位最高的人拿走的,而是被最能写和最能说的人拿走的,道理就在这儿。
李开复也说过,人工智能时代,50%的人即将面临下岗,他建议更好的挖掘人文、艺术和美,人工智能再发达,总归驾驭不了人的审美和情操。要发掘人文艺术并实现传播,也离不了上述所讲的两种能力。
最后,写给与我一样挣扎在生存边缘陷入困局的人们:
无论你现在是某个领域的专家还是尚未有重大作为,在时代变革面前,面临机遇与挑战的概率是一样的,谁能在这场角逐中取胜,取决于你平日的积累与投入、捕捉信息并能够与时俱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忧患也好,焦虑也好,都是自然而然随之而来的,如果你感觉到焦虑,说明你对生活充满希望,对自己充满想象,不满于未来趋势与现状的差距,那么,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做好规划,真正的做到“未雨绸缪”。
(25~35岁)
征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