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诗人弗罗斯特一首诗里有两句:“也许多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把往事回顾。”年纪渐长,慢慢觉得人走过很多路之后,就容易回顾过去,也许少不了性格多思的缘故,总之,我就是这么一个人。
那天晚上,夜黑的厉害,但月亮却异常皎洁明亮,记不起是不是有微微的夜风拂过脸庞。就是这样的月夜,就是在这种巨大的安全感里面,我与一位好友摸着漆黑的山路去看戏,正值夏日,夜晚十分凉爽。戏台在三条路交汇的一个山口,修路时专意平出一个小小的广场。她与同学也来了,大抵是知道我们也会去的缘故。
“快看,今晚的月亮真亮,真美!”,她欣喜地指着夜空上高悬的明月给我看,我挨着她很近,略微带些羞涩和紧张,我顺着她胳膊的指向看了很久。
“是啊!真亮,真美!”我讷讷地应着,心里却荡漾着喜悦的波光。
几个朋友都在一起似懂非懂地看向戏台,我却时不时偷偷看向她美丽的脸——洁白、宁静、害羞而内敛,同样洋溢着收敛的欢喜。她分给我们瓜子,当从她细嫩的手里滑落我手心的时候,我分明感到来自她的情意与温暖,与朋友们不同,我们的两只手碰在一块,略微迟疑了片刻,尔后她莞尔一笑。
这是中学时的事情,懵懂的岁月已远去多年。
容易回忆的人也容易触景生情,常常因为一些事联想到另一些事,这是令人快乐的,同时也是令人多愁的。我喜爱电影,就像我喜爱拍照一样。一旦遇上钟情的景观,都忍不住要收进手机里,更多是收进心里,因为我收藏在心里的东西,都会在不经意的时刻浮现于脑海,这种自然的复现让我多了一份对生活的坦然淡然,同时使我感到内心堆积了太多容易触景伤怀的细节。
我喜爱电影,因为很多电影一定程度上浓缩和展现了某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下的社会生活。虽然经过了很多精心的虚构和加工,却能感动人心,把我带入到某个社会现实中去,而后也会牵动我思考的心。
由当代已故作家路遥先生的中篇小说《人生》改编而成的同名电影《人生》,就是一部引我深思的影片。这大概已经是第三次欣赏了,对于小说《人生》,我是看过一遍的,却记不起是什么时候。故事背景大约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故事发生于黄土高原的某个小地方,情节也很简单:心怀摆脱农村,改变命运理想又富有才华与个性独立要强的农村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在现实的束缚下毕业回村,幸运地当了一名村里的教员。后由于人为变故,改变了他的生活,无奈投向了土地,也正因为此,暗暗爱他的同村姑娘刘巧珍向他表露心迹,加林短暂地放下了梦想,沉浸在前所未有的幸福里。可在心底,梦想的微焰从未熄灭过。人的命运往往一波三折,后来机缘巧合,他当上县城一名记者,这是他一直在做梦却难以抵达的彼岸,也许正是这个开始,加林与巧珍的感情便不再可能会有未来,也许是从他们相好的那一刻起。人生格局与内心世界的巨大差异最难融合,在县城工作的加林与美丽纯善的巧珍渐行渐远,在这无形的缝隙里,加林的高中同学——县广播站广播员黄亚萍热烈地冲入他的世界,打破了原有的平静,他们两是一类人,皆一身才气,满腔抱负。因为远方和梦想对内心的呼唤,他弃农村对象巧珍于身后;因为志趣相投,志同道合而与城里姑娘黄亚萍相恋。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对一个农村青年来说,那个时代根本没有实现理想的机会与舞台,而命运却出奇地相似,三番两次地在他身后施放暗器。不容思考的结局——他被打翻在地。命运如何成全了他,也同样如何流放他。第二次因为变故,他又回到了与梦想背道而驰的农村,此时,他曾经深爱的姑娘巧珍已嫁作他人妇。这一回,等待他的不是爱情和希望,也许一切才刚刚开始,路还很长。
在这些平凡人的平凡生活中,我们看到了命运的多变,往往都是令人猝不及防的。对于我们,这也是一种常态。然而用人生作题,抑或概括不论小说还是电影《人生》的主题思想,窃以为还是过于庞大。然而最令我感兴趣,是几位主人公展现的个人精神世界和感情世界。农村青年高加林对理想的孜孜以求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触动着当下社会为生活努力拼搏的每一个年轻人;城市姑娘黄亚萍对自由和爱情的勇敢追求又使我们领略到上世纪年轻人对新时代自由精神的完美诠释;以及农村姑娘刘巧珍身上散发的那种源自天然的真善美令人动容,印象深刻。另外,引我深思的是:对于人类,怎样的爱情状态最好?这是一个大命题,我想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但一定都不会十分恰当。
怎样的爱情状态最好?《人生》中刘巧珍与高加林的爱情算吗?回归到现实生活中,理性地分析这件事情,很容易我们就能找出这爱情的隐疾。虽然同样生在农村,但后天的成长经历将他们之间的距离拉大:加林是高中毕业的“文化人”,怀揣理想,集才华一身;巧珍虽然美丽,但不识字。单就这一点,他们就永远也难以做到精神和思想世界的融合统一,这样的两个年轻人结合在一块,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隐忧,且不说现如今有太多第三者对原本牢如坚城的爱情发起全力冲击,这样的生活对两个人来说能感受到最大的满足和幸福感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令人遗憾的是,生活的变故无情地将加林从头顶光环的记者打回农民的原形,扼杀了他的前途,摧毁了他与城市姑娘黄亚萍的爱情。客观地说,如果没有发生这翻天覆地的变故,我更看好加林和亚萍的结合。纵使亚萍性情清傲、脾气乖张娇纵,但至少他们有着相似的内心世界,以及对未来的不懈追求。他们相同的志趣爱好也会成为爱情和家庭的助推剂,这样的爱情和生活能给人以平等和安全感;反倒在加林与巧珍的爱情中,一方倾斜性的付出看似为爱死心塌地,却少了彼此之间交量与博弈的乐趣,更少了激烈的火花,唯有令人心疼的牺牲和索取。
这部影片又让我联想起日本小说家川端康成的中篇小说《伊豆的舞女》,男女主人公同样身份悬殊,这种撕扯的裂缝永难填平,也就主导故事结局只能以悲剧告终。也许,很多人都因高加林抛弃刘巧珍而义愤填膺,为城市姑娘黄亚萍以第三者的身份破坏二人的爱情而满心仇恨,总之都会有更多的遗憾。而我除了心疼心地纯善的巧珍外,更遗憾于复杂僵死的社会对有志青年高加林的极大摧残,以及对同道者黄亚萍与高加林这对真正最合适的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而扼腕叹息。
于是,我又想起自己中学时,曾经懵懂地喜欢过一个美丽女孩。遗憾地是她学习不好,中学毕业就断了前途。而我,则老老实实地走完了当今大多数人走过的学生之路。虽则这条根还扎在土里,心却游荡于城市之中。那时无忧无虑,而今浪潮激涌,我们懵懂的美好回忆,早已埋在了漫漫尘沙中。
怎样的爱情火候最佳?有古老的传统金言:“门当户对”,然而这已是新时代,但还远远不能没有任何的规则。窃以为,最佳的爱情,至少需要两个人在思想与精神世界能达到统一融合,这将是感情稳固,生活美满幸福的最底层也最重要的基石。
怎样的爱情火候最佳呢?众说纷纭,我相信你也一定会有一个自己最为信服的爱情观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