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应该把你父亲告诉你的和我告诉你的都写进去。但要等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
——唐.谢利
《绿皮书》于3月1日在全国上映,这部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影片,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意大利后裔白人托尼.利普受雇于黑人钢琴演奏家唐.谢利,做为司机兼保镖护送他去美国南方巡演的故事。
唐.谢利
托尼.利普
而片名《绿皮书》则直接来自当时的一本专为黑人编撰的旅游指南《黑人司机绿皮书》
绿皮书
以种族歧视为题材的美国电影很多,题材本身也并不新鲜。历史上的此类电影多以白人和黑人之间的种族矛盾冲突为主要切入点,以二者间激烈的对抗为形式,去揭露美国白人至上主义之深。
但《绿皮书》却独辟蹊径,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用舒缓的节奏,轻幽默的表现方式,精彩深刻的对白,而摒弃了刀光血影般的场景刻画,让观众跟随着主人公的故事旅程,抽丝剥茧的一点点的将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南部白人深入骨髓里的种族歧视得以清晰的呈现。
影片不得不说首先得益于这个发生过的真实的故事,其次更要感谢角色原型托尼的儿子尼克·维勒欧嘉先生当年的突发灵感。上世纪80年代的某一天,尼克告诉谢利和父亲,说他想拍一部关于他们共同经历的电影。
谢利欣然应允,于是便有了本文开头谢利对尼克说的那句话。原因大家也众所周知了,谢利不想自己还在世的时候让自己的性取向公开。
马赫沙拉.阿里和维果.莫特森二人的精彩表演最终将《绿皮书》推向了成功。维果.莫特森为了塑造好托尼这个角色,特意让自己增重达40斤。如果不是事先知道,我恐怕第一眼都不会认出来他。
而马赫沙拉.阿里更是因此获得了91届奥斯卡的最佳男配角大奖。
马赫沙拉.阿里获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配角
这个奖项的获得对阿里来说是实至名归。谢利是全片的关键,如果没有他对谢利这个角色性格与内心矛盾精准的把握,精彩的演绎,恰到好处的传达,也就不会让观众对谢利的那种孤独与焦灼,内心深处的迷茫和挣扎痛苦如此深刻,对美国那个时代白人至上的种族歧视感同身受。
《绿皮书》之所以好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整部影片用了一个并不新鲜的题材,却以新颖的独特的视角来呈现出来,给人完全不同的新鲜感受。
影片不同于其他传统意义上种族歧视类作品,真正的好看和意义所在并不是种族之间的那种激烈交锋和对撞,而是以谢利自身的内心矛盾这个视角来体现那种痛苦,更给人以冲击,令人印象深刻。
让我们来看看谢利这个人。历史上真实的谢利是个天才,2岁便开始接触钢琴,后被家人送至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学习,被破例录取,唐.谢利也成为了该学院历史上的第一名被录取的黑人。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可见其音乐天赋之令人震撼。
在音乐上,他是被世界公认的钢琴大师,在整个五六十年代,谢林都是美国最负盛名的钢琴音乐家,两次赴白宫演出。并获得过音乐,心理学和礼仪艺术的博士荣誉学位。
这样的身份及影响力,那么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影片中谢利出场时的排场,住在卡耐基音乐厅楼上高雅的艺术家公寓,有自己仆人,一众白人要排队等待他的面试。
而谢利更是锦衣华服,打扮的简直就像一个阿拉伯富豪酋长般的金碧辉煌。
而且请注意谢利的座椅,不但帝王般的豪华大气,而且特意置于一个高台之上,这样让谢利在面试或接待客人时显得高高在上的感觉有木有。
通过这些细节,那么谢利的一出场便已经将他表面的高傲,竭力的想让自己看起来和其他黑人多么的与众不同,表现的淋漓尽致。
但这是不是恰恰凸显了谢利对自己肤色的自卑,他内心中其实是那么的在意自己的肤色,尽管已经取得了莫大的成功,却依然要通过这些形式上的东西来为自己打气。甚至让人有些感到可悲。
更有意思的是,表面上是公开的面试,其实他早已经决定了要雇用托尼。
因为其实别看表面上谢利如此堂皇,但因为肤色,内心他深知此次南方巡演的难处。
因为在那个时代,美国东部由于南北战争遗留下来的历史原因,以马里兰州为界,往南的各州对黑人的种族歧视是非常严重的。而谢利的此次巡演全部在马里兰州以南,他内心的忐忑可以预见。
而雇用一个白人司机做保镖,将会大大降低他发生危险的概率,即使出事,也便于解决。
托尼恰恰是谢利所知道的人中,最符合这一条件的。不但是白人,会开车,最重要的是托尼是有一定手段的,之前就是做酒吧保镖的,在美军服过役,而且性格直接甚至略带粗暴彪悍,这些都让谢利有安全感。
在美军服役时的托尼.利普
通过谢利出场及雇用托尼这一段所有的剧情故事,都是一个铺垫的楔子,谢利内心与表面的矛盾得以初次给观众以体现,也为这部影片的继续展开奠定了基调。
就是以二人整个的南方巡演为脉络,以谢利的自我矛盾与挣扎为表现形式。
还记得二人在车上的第一次深入的对话吗,因为托尼放了黑人音乐,而谢利却不以为然,甚至不知道播放的那些成名的黑人乐曲是什么。
这更像一个讽刺,白人至上的托尼反而对黑人流行音乐耳熟能详,而做为黑人音乐家的谢利却毫无所知。
但其实折射出来的是谢利的封闭与孤独,和对本种族文化的拒绝认同。在他的心里,他是一个长着黑色皮肤的白人,他从小所接触的环境,所接受的教育,所取得的成就,让他觉得他就应该是一个白人。
他在人前永远保持着高傲,刻意的回避自己的肤色。只有在夜晚的时候,一个人拿着酒瓶,独自咀嚼内心的痛苦。
他不单只是不接受黑人流行音乐,甚至有时是不屑与黑人为伍。在黑人旅馆住宿,却不参加黑人们一起的游戏,面对同族,他甚至是木然的。然后跑去白人酒吧,却被几个白人挑衅胖揍,还是托尼将他及时解救。
他要时刻保持尊严,一种类似于白人的尊严,而这种尊严,现在看来,在那个时代,真的让人有种阿Q精神的感觉。无助,但必须要面对,哪怕是自欺欺人。
而这种心理上以白人自居,对白人仰望甚至崇拜的思想,在谢利看到托尼在和一群庄园的黑人开心的玩着游戏时,达到了爆发。他怒斥托尼:
“他们的出身决定了他们的命运。而你不一样!”
这一句话,将谢利真实的内心世界完全的暴露了出来。
他非但没有因为托尼与他的种族同胞快乐玩耍而高兴,相反却为托尼的行为感觉到不可接受。
他非但不想自己,甚至不想和他有关系的身边的任何一个人与黑人有哪怕一点的接触。
这就是谢利。这就是他真实的内心世界。
可是,如此真实,或者说是一厢情愿的内心世界,却无法经得起现实的鞭挞。
当谢利在酒吧被欺辱,当他无法使用白人富人家的厕所,当他在日落镇被警察盘查羞辱等等,发生这一系列的事情的时候,他的内心是挣扎的,痛苦的。
这就是现实,这是无论他多么优秀,多么天才,多么成功,表面上展现出多么的高傲和尊严,都无法改变甚至能够扭转一点点的。
而电影中的一个细节,二人一路由北向南穿越,南部多是农场主,以农业为主,存在着大量曾被买卖的黑奴。
当车子出现故障停下修理的时候,谢利看到了路边农场上成片的黑人劳力。
他们辛苦劳作,穿着破烂,顶着烈日,表情麻木。而让他们感到意外的是,一个和他们一样肤色本该同样命运的人,却能有一个白人为他干活。他们的眼神令人心碎。
而谢利站在车旁默默无语的看着眼前的这一切。
这一桥段是影片的经典之处,虽一带而过,甚至没有一句台词。妙在无声,但却令人震撼。
我想,或许,谢利那时的内心也是被震撼的吧。
谢利的内心和他的种种,让他成为了一个另类。
不是白人,又与同类天堑之隔。
所以,他终于向托尼喊出了他的心声,他的痛苦与挣扎。
“有钱的白人付钱让我为他们弹钢琴,因为这让他们觉得有教养。但一旦我走下舞台,我就会回到他们身边,成为另一个黑鬼。因为那才是他们真正的文化。我独自承受着这一点,因为我不被我的人民所接受,因为我也不像他们!所以,如果我不够黑,如果我不够白,如果我不够男子汉,那就告诉我,托尼,我是什么?!”
至此,影片中谢利这个角色个人内心的矛盾冲突达到了一个自然的沸点和顶峰。
即便事业成功如谢利,被羁押时能请动美国司法部长的黑人,也是渺小的,在被当时大时代背景所碾压下的小人物的悲情完全的展示在了观众面前。
观众看的过瘾吧!
但影片的经典却并不仅限于此。
还记得托尼的一段话吗:
影片中的反讽比比皆是,也都妙到毫巅。但当托尼说出这段话,而且把这些话和谢利的“非黑非白”那段话放在一起时。这部影片的经典真正得到了升华。
只是短短的两段对白台词,却将整个美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社会状况表现的清清楚楚。做为黑人成功人士的谢利的痛苦,做为白人至上的托尼的艰辛生活,活脱脱整个一个社会的浓缩。
或许,这才是这部影片之所以好看,之所以经典的地方。
没有苦难压迫,成功的黑人一样要承受欺辱;没有歧视冷眼,普通的白人也一样朝不保夕。
谁歧视谁,谁瞧不起谁,谁又比谁更有尊严,又何所谓白何所谓黑。一切都在那个人性与社会的扭曲中纠葛着!这是影片的隐藏主旨。
当影片最后谢利在圣诞节来到托尼家做客时,与托尼的友谊,甚至与多洛莉丝的拥抱和耳语,作品本身想传达的思想已经不是简单的对种族主义的揭露,而是对人性光辉的赞美与思考了。
—— —— ——
做为种族歧视题材电影保守派的代表作,《绿皮书》秉承了此派作品保守温和的特点。
影片中谢利最终还是得到了内心的释放,他因不能在白人餐厅就餐,和托尼做了一个疯狂却让他倍感过瘾的决定,拒绝演出,并要在圣诞节赶回家。
包括吃炸鸡,在黑人酒吧演奏等桥段,都是让谢利去靠近和最终认同自己同族人民意思。
同类的作品还让我想起了19年前华盛顿主演的《关辉岁月》,也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与《绿皮书》有异曲同工之处。
但相比之下就没有达到本片的高度,虽是难得的佳作,但经典还属《绿皮书》
感谢已故的唐.谢利和托尼.利普先生,感谢他们的故事和友谊为一部经典提供了素材。
感谢马赫沙拉·阿里和维果·莫特森,给我们带来如此精彩的演绎。
“世界上那么多孤独的人,因为他们都没有勇气迈出第一步”
——《绿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