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有用的知识有哪些?你可能的答案是几乎所有的知识都有用,但每个人都不可能全部学习,面对巨量的知识,除了焦虑还会有逃避,实际上,我们的关于对知识的理解,不能追求大而全,我们需要将学习的范围缩小。那么真正对自己有用的知识有哪些?或许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精通某类技能就足以生活富足,我们的问题出在的要的太多。简单的,常识性的知识,才是我们需要刻意练习精进的,但我们会因为社会上宣传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和个人欲望蒙蔽了自己。大而全VS小而精,哪个更好,一看便明,但人是社会性动物,往往很容易受社会因素的影响,让自己陷入迷茫当中而不自知,为焦虑付费,今天我们一起看看我们受社会影响有多深。
Topic 1:你受社会影响有多深?
1、社会易化。那些简单的熟练的行为,在有旁观者时你可能会做得更好;但对于那些自己没有掌握的技能,有旁观者时则会表现的没那么好。这被称为“社会易化”效应。也就是我们说的太在意别人的眼光。这个也是阻碍大部分进步的原因之一,害怕在公众面前讲话,表现自己。解决这个问题的心法是,讲的不好,听得难受的又不是自己。不要脸真的是一份需要磨练的技能。
2、责任分散。责任分散会对决策和判断产生强有力的影响,想想大锅饭时代,人们做事的主动性就知道,因为所承担的责任在群体里被分散,群体中的个体就会相对懈怠。解决方案就是指定专人负责。
3、社会比较理论。人们更愿意和那些观点和能力与自己接受的人做比较。要意识到这是错误的比较。
4、群体盲思。群体的忠诚和从众压力会导致群体盲思,进而做出错误的决策。避免群体盲思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正式任何某位群体成员担当批评者的角色。
5、人类在本质上具有社会性,我们是社会性动物。因此,任何时候的决策,都必须把社会因素考虑进去。
Topic 2:自我实现的预言。
1、决策者总是偏好与假设一致的信息,而不是那些不一致的信息(不一致的信息大脑会自动忽略掉,这大概也与大脑承诺一致性有关),这种倾向被称为“证实偏好”。问题出在我们在对一个命题寻找证据做判断时,人们往往把“证实”性证据看得比“证伪”性证据更有关联性。
2、作者说:“自我实现的预言”是错误的概念,但神奇的是,这些错误概念最终会证明为是正确的。或者人们相信某种事情会发生(可能原本不可能发生)那么这件事情最终会发生,这就是自证预言的神奇所在。
Topic 3:几种常见的行为陷阱及避免的方法。
1、延期陷阱。简单的讲就是拖延症,根本原因还是长期后果与短期利益的冲突,人们容易为了短期利益放弃长期巨大的收益。这也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难点——即便已经给予了有关长期后果的警告,也很难在延期陷阱中起到作用。
2、无知陷阱。即行为的负面后果并不被理解或者开始时并没能预见到。
3、投入陷阱。对某件事在时间、资源方面投入太多,以至于不希望改变当初的决策,继续执行计划,投入更多的精力,这一陷阱会导致“沉没成本效应”。
4、恶化陷阱。原先高回报的行为逐渐变得不那么有收益或变得更具有惩罚性。如:海洛因成瘾。
5、集体陷阱。对个人利益的追逐导致了对集体不利的后果。
6、如何尽可能地避免陷阱:1)把结束的成本明确化——投入一项长期的风险之前,清楚地考虑如果终止,需要付出的代价与成本。2)让不同的人来进行最初的和后续的决策。后来的决定不需要考虑先前犯错负责人背负的成本,避免投入陷阱。
生活如此有趣,我们很难做出绝对正确的决策,这本书可以对我们如何做出更好的决策有一些建议。我们也可以这样想,正确的决策很难做出,那么如何避免做出错误的决策相对容易一些吧。
10个月阅读40本书,包括:自我管理、沟通协作、心理学、逻辑思维、社会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商业素养、哲学素养、生活,每周一本书。希望能够做到——今天比昨天聪明一点点。
这是逻辑思维部分——《决策与判断》(作者 斯科特·普劳斯 )精读版的阅读笔记。Day-5/6。
Keep g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