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坐细想,我确实没有半分可爱之处。
1.(关乎爱情)
我一直过于理性,鲜少任性而为。爱与被爱,我从未主动示意。总安慰自己:是你的,终归是你的;不是你的,就不要过分强求。相比结束,我更害怕开始,因为一旦开始,未来就有了太多不可预测,而我是真的不喜欢冒险。感情中我又极度敏感,爱与不爱我都会刻意放大细节。他若是真心,我自满心欢喜,愿倾其所有;若是不爱,他也无需处心积虑,一个眼神,一句不咸不淡的回复,我便即刻主动离开,再不纠缠。甚至不会多问一句,为什么。归根究底,我还是爱自己多点,又或许我太明白,这世间会有情深,但不会有一辈子的深情。所以我每前进一步的同时就会暗自后退一步,始终将自己放置在安全地带。风光的年龄里我从未奋不顾身,如今老掉的心确实谈不上可爱了……
2.(关乎交际)
我不太擅长跟人建立亲密关系。若是志趣相投,心里会自然亲近几分 ;但若志趣相悖,我是不大主动假意示好。好些个重要的朋友,我们相识都达十年有余,虽然后来各自有了新的生活,有了新的圈子,但从未担忧,我们会渐行渐远。近来,我时常反思,人际交往中是不是我太过在意,反而徒增了距离?我担心会给他人带来麻烦,会亏欠他人。所以我极少去请求,若得他人三分好,我总想着要还以十分好,才心安。日前在公众号推送的文章中看到一新名词“圣母型人格”,觉得贴给自己,丝毫没有违和感。会凡事要强,不愿过多叨扰他人,不敢直接表达自己的诉求,甚至不会直接拒绝他人。这些都是我身上的弊病,也是深植我内心的悲剧因子。既学不会带着面具八面玲珑,又做不到挣脱束缚率性而活,是真的不可爱……
3.(关乎理想)
对于孩子和老人,我有超乎常态的耐心。因此从教,是我从来没有后悔过的决定,也是我一直没有倦怠感的根源。只是之前我乐于偷懒,也不算上进,不喜欢反复磨课,不喜欢参加比赛,不喜欢争名夺利,就想安安稳稳,扎扎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想为了迎合什么,改变自己的初衷;不愿为了晋升,疏忽亲爱的小孩;不甘为了前途,放弃自己对三尺讲台的喜好。就这样固执了很久,埋头认真了很久。偶尔放空自己与夜空遥遥相对,扪心自问:这样终老会不会心有遗憾、不甘;这样的平庸对孩子们来说算不算好的榜样;这样无所作为能不能对的起每天问候的太阳……人一旦静下来,才会听的见心底深处的声音。我听到,我真正想要的远远不止这些。我要遇见更好的自己,要拥有更多的可能,要对孩子们影响深远,所以我不能碌碌无为,还一再安慰自己平凡可贵。我开始学着关闭耳朵,不再被纷纷扰扰左右,也学着我行我素,做起自己想做的事情,做对孩子们有好处的事。不再辜负每一天的落日,我就可爱了吗?不,这可能意味着我与可爱更加无缘……
一直没学会撒娇,一直没试着示弱,一直蜷缩在自己的世界,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底线……可爱,与我而言,好像也无关紧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