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放学接俩娃回到家,我和老公都因为大儿在学校的一件事情感到不爽。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的感受里应该有失望、受挫和焦虑的成分。老公脸色也不太好看,在厨房一起准备晚饭的时候,我俩还一起说道这件事。
晚饭桌上,我和老公就这件事情一直询问大儿更多的细节。小宝开始哼哼唧唧,带着哭腔,用夸张的语调和动作,一会儿要这,一会儿要那。我机械地把东西递给他,注意力还集中在大儿身上,接着问大儿细节。小宝又开始了,更夸张了!老公差一点就按耐不住性子了,我一下子意识到了小宝的目的,于是带着吃饱的小宝离开了饭桌。
晚上,孩子都睡着了之后,聊起这件事,老公唉声叹气地对我说:“哎,小宝现在是个滚刀肉啊,真拿小宝真没办法!”
真的是这样吗?其实这是一个典型的“寻求过度关注”的例子。怎么讲呢?按照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理论,孩子的“不当行为”只是冰山上的一角,行为背后的信念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那么如何找到孩子“不当行为”背后想要传达的信念呢?PD里面有一个工具叫“错误目的表”很好用。运用“错误目的表”的第一条线索(密码)就是家长当时的情绪反应。比如我们这个例子,我和老公的注意力都在大儿身上,饭桌上不停地和大儿交谈,这时小宝叽哩哇啦“打岔”,我和老公当时的感受(情绪)都是很心烦,恼怒。按照这个线索,看“错误目的表”的第二栏,家长的感受是“心烦、恼怒”,孩子的目的是:“寻求过度关注”,再看看其他列的内容是不是也都一一符合?可不是嘛!第三列:我们当时想采取的措施是“提醒,规劝”,孩子的反应(第四列)是:“暂停片刻,很快又回到老样子”,孩子其实想表达的是(第六列)“关注我,把我当成有用的人”。看到这里,我想说的是,孩子想要的哪是“过度关注”啊,人家其实寻求的是正常的关注啊!是我们忽略、冷落了人家,才有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怎么能怪孩子不好呢!“错误目的表”的最后一列还列举了家长或老师可以采用的积极回应方式。
这种情况在我家常常发生。一直以来,我们在大儿身上不自觉地就倾注了过多的关注,关注他的学习,运动等各个方面。在时间、精力的安排上,往往也都是以大儿优先,小宝都是被“忽视”的那一方。所以他也常常用这种“捣乱”的方式来发出“请关注我吧”这样的呐喊。而且不乏有表演得惟妙惟肖,假装自己受了重伤之类的。
我对老公解释了一下这个过程,老公沉默了,看来该反省的是我们当爸妈的啊!
”错误目的表”中还列出了孩子常见的其他几种“错误目的”,我们能看到,孩子背后想要传达的信念是多么地“正确”与“合理”。如果有个孩子站在你面前,直接提出这些要求的时候,你会如何回应呢?可惜,孩子不会。
“错误目的表”使用起来,有时候不像我家小宝这种一目了然的情况。有时候,同一种“不当行为”,比如“不做作业”背后的信念可能是“寻求过度关注”,也可能是“寻求权力”,也可能是“报复”或“自暴自弃”,这时候,从家长的感受入手,按照“错误目的表”每一列的线索,逐个分析下去就很关键了。
愿爸妈们都能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