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2005年来到现在的学校,转眼十几年就过去了,当时是由招聘的途径来到新单位,所以当某一天得知自己的人事关系已经全部落实了,就有一种要大宴宾朋的冲动,仿佛自己得到了真正的重生。我就是有这样的想法,以为生活到了某一个时刻就是一个节点,就会瞬间与众不同,自己也会跟着脱胎换骨一样。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认识一位赤峰籍的老乡,每次跟他说起毕业分配的事,他都要强调当年中央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他认为内蒙属于西部地区,赤峰会有政策倾斜,会随之而来有巨大的机会和就业前景。后来我回到赤峰,到不是因为要赶上西部大开发的红利,只是想毕业了,就会有一种新的生活在等着我,在熟人的圈子里,要更舒适一些。浙江精神里有一句话叫做“勇立潮头”,回想将近二十年的变化,现在各行业的翘楚哪一个不是在当年“勇立潮头”呢。再想想那同学说的话,还真是有远见。
人生如果以五年为一个节点的话,我2000年毕业参加工作,过了五年,2005算是第一个节点吧,职业生涯有了一个重要的变化,像是由山寨版晋级到了正版。然后呢,2009生二胎,生活的胆子更重了。2014带了一个文科实验班,在工作上想的事情更多了。2019年是现在。
哪一天不是前一天的延续,生活的逻辑中一定少不了因果关系以及量变到质变这两条法则,不然我们的想象力和美好憧憬又将从何谈起。所以,一切所谓的脱胎换骨重见天日的想法,也都只是给自己的一种精神安慰罢了,如同庄子寓言中的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的小伎俩。当然,真正的大病初愈和刑满释放不属于此列,那确实是一种实质性的变化,痛苦到轻松、惩戒到自由、压抑到放松的转换。这些又算是人生的特殊时刻,而非常态的事最好不要出现。
有人说当你收拾东西的时候,确定不了一件东西是扔还是留,可以试用一下“心动法则”。把它拿在手里,用你的直觉告诉你,是心动还是勉强凑合,然后决定它的去留,当然这更适用于一些生活闲置物品。但“心动”这个词真是好,既可以看做是动词,意味着跟东西相关的事件,也可以是名词,与某个人某个地点有关,更是一个打动人的形容词。不管怎样,心动时刻都是特殊的,心动值千金啊。
前几天买回来一些榛子和开心果,晚上坐在餐桌前,把它们一粒一粒的去壳,想着让吃的人更省事。看起来是一项很轻松地工作,可后来竟然觉得很漫长和枯燥,想到流水线上的工人,每人每天都是做相同的工作,似乎工作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不需要创造力,甚至在惯性的支配下是不是也不必十分的专心。每分钟的工作都是相同的内容,就是一种乏味和枯燥。这种常态不是我渴望的。
怎么理解“常态”呢,完全复制式的雷同没有创造力,不会激发人的好奇心,不是好事。顺着生活的流程,按照成长的轨迹,平静地接受眼前的,也能预见到未来的大致走向。
生活中的节点是一种水到渠成,只不过你当时不明事理,或者我们不愿意穷根究底的时候,就归结为上天的恩宠,可哪里有那么多的好事或坏事呢。我看到过两位老师在家长座谈会上用PPT来为家长做展示,不论是过往的教学内容还是学生活动、学生的各方面成绩,都以时间流程来展示,一个学期或者是一学年,在那几张图片里就变成了有意义的几个瞬间,如同国画的留白技法,学生的每一天就在这样的空气中流过,家长们心中有数了。两位老师都是很优秀的老师,他们知道学生在学校的常态在家长眼中就是一个个的非常时刻,家长看到PPT上孩子的表现,其实在心里评价的是老师的用心。
我们既了解关注参与主导生活的常态,又想捕捉生活的特殊来点缀这种常态。就像每逢佳节,洒扫浆洗迎来送往,用一天来为一年做征兆,又用一年的时间凑足这一天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