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篇第七⑥
⑥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承接上一讲,孔子感叹自己很久没有梦见周公了,是因为孔子有这样的志向。所以接下来就讲了志于道,志是什么?是心之所向,心之所向我们才会产生行为,看看我们的志向在哪里呢?
当我们志于道的时候,我们所有的行为,我们所有的念头,我们所有的思维方式都会去合于道。我们如果志于立业,我们的行为,我们的所思、所想,都是为了事业而去做事情。如果我们的志向是有一个美满的感情,我们所有的思维行为就会为之而付出努力。
所以志,是我们自己的心之所向,它是根本。一个人如果不立志,我们的行为是没有导向的。很多人说我的生活没有意义,我很迷茫,我每天过得无精打采,为什么?因为你的心没有所向,因为你没有志。
有事情可做的人反而每天是神采奕奕的,看似好像是不知疲倦。因为他自己知道自己的价值,知道自己的意义在哪里,他有努力的方向,他的行为是有导向的。所以一个人一定要懂得立志。
培养一个孩子,只要帮助孩子找到他的志向。他的志向有了以后,我们会发现不用去看着,不用去管着,只要引导着他前行就好了。因为一个人有了志向,他自己的思维和行为都会有导向的。他会为了完成自己的志向去努力去学习,去思考,去行动。
志于道,如果我们的志向是道,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学道,我们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去理解什么是道,让自己的行为合于道,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去推行道。孔子他想推行周礼,所以他这一生都在推行仁、义、礼、智、信。
据于德,据:是坚守的意思,我们要守住自己的德。无论我们的心念、思维,还是我们的行为所做的事情,都不会失了自己的德行。“志于道,据于德”:我们的志向,心之所向是道,我们就会坚守自己的德行。所以志是根本,有了这个根本才有我们接下来的行为导向:“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比如说我们要志于赚钱,我们就会据于利,就会坚守自己的利益。这个事情有利我就会做,没有利我是坚决不会做的,志向决定了我们接下来的思维和行为的导向。
依于仁,依:依靠、依照。我们做事情依照什么?依照仁,无论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我们都看合不合于仁。这个是不是能帮助到他人的。如果我的念头,我的思维,我的行为,不能帮助到他人,这件事情我是不会做的。
如果我们志于赚钱,我们就会坚守自己的利,有利就做,无利就不做。接下来我们做的事情也是依照着利,无论我们的志向是什么,它都是根本。接下来我们才能坚守自己的根本,坚守自己志向,坚守自己的利,依照着我们自己的志向去做事情。所以他是按次第而来的。
当我们志于道的时候,其实行为就会变得很简单,变得很纯净。我一心向道,我一心学道、悟道、成道、合道、行道。无论出现的任何事情,我的抉择只有一个标准,我坚守的底线只有一个标准,那么就是德。合于德我就做,不合于德,有损德行的事情,我是不做的。
我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依照和参照的标准:这件事情是否合乎于仁义?是否能帮助他人?是否合时宜?是否适度?如果不能帮助他人,这件事情我是不做的。
游于艺,艺:就是技能、特长、长处、工作、工具都称为艺。我们先来体会什么叫做工具。我们志于的是道,坚守的是德,参照的是仁,是否能帮助他人?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有工具了,我们用什么样的工具去帮助他人?我们用什么样的特长去帮助他人?我们用什么样的技能去帮助他人?
孔夫子那个时候的艺指的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所以孔夫子那个时候是,用这六艺去帮助他人,而我们现在,艺会变得更多。我们现在会的掌握的技能、特长也比那个时候要更宽泛,也就是说我们这个时候的工具会变得更多。
举个例子,我们口才很好,学习了圣贤的文化,我们可以通过讲的方式去帮助他人,这是一种工具;我们文采很好,可以用写的方式来帮助他人,这是我们的工具。同时这个工具也是我们的特长,我们的技能。
无论我们在生活当中,处在任何的位置,处在任何的环境当中,如果我们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的,都可以游于艺。当下擅长什么,正在做着什么,都可以拿它作为一个工具去帮助他人。
我们再来看游于艺,什么叫游?我们想象一下游,鱼儿在水里游,它是一个什么状态?潇洒、自在、轻松,游来游去的样子。我们如何才能自在的游?当我们“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我们自然会游于艺。为什么会这样呢?
举例:面前有几个工具,有桶,有铁锹,有扫把这些都是工具。我们的方向很明确:依于仁,是否帮助他人?这个时候我们会执着用哪个工具吗?而是他人需要什么,我们如何能帮助到他人的时候,我们就选择相应的工具。
需要用桶的时候,我们就用桶;需要用铁锹的时候,我们就用铁锹;需要用扫把的时候,就要用扫把;如果这三个工具都不合适,就会去找一个其他的工具,我们可以帮助到他人。这个时候你就是游于艺了。
我不会受任何工具的约束,可是如果我们不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我们就会被当下的事情所束缚:做这个事情我觉得不好,太辛苦了;做那个事情我觉得太累了。我觉得都不能发挥我的特长,都不能发挥我的优点。
因为我们的道心还不够,因为我们的起心动念当中,并不是为了帮助他人。如果我们都是为了帮助他人的,就会看他人的需求。我们在一个团队当中就会看团队的需求,我在其中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我们所会的所有的特长、才能,包括我们当下的工作和正在做的事情,都可以化身我们的工具,也就是那个艺。一个道心很坚定的人,“据于德,依于仁”去做事情的人,到什么时候都会游于艺。我当下正在做什么其实并不重要,我能发挥我的特长,发挥我的技能,去帮助他人,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再来举个例子来理解这句话,志于道,首先我们要有志向,有的人志于医,说我想做医生很好,当我志于医的时候,我就会去努力地学习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医生。
接下来我还要据于德?坚守自己的医德。依于仁:要有仁心才能为医。然后游于艺:我就会去学习相应的医学知识,相应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我们的工具,我们可以用这个方法去帮助更多的人。
我们志于师,立志于要做一个老师,同时我们就据于德,坚守自己的师德。依于仁:如何去帮助我的学生?游于艺:我要学习什么样的技能,我要学习什么样的方法,什么样的工具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这是游于艺。
通过刚才这一讲,大家可以更好地去理解这句话,去寻找自己心中的志向。这里我们再来总结一下这句话:志于道是我们心之所向,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他也是我们所有的心念、思维和行为的导向。就像一个指南针一样,如果没有这个志向,没有根本,一个人是迷茫的,是不知所措的,是没有方向的。
据于德:是我们的衡量标准。我们坚守自己的德,我们就以此为衡量标准,无论我们做任何事情,只要符合这个标准我们就会去做,只要不符合这个标准我们就不会去做。
依于仁:是我们自己内心的依托,是我们自己的参照。无论做任何事情,无论发生任何事情。说我想开展一个新的项目,我有一个新的想法,我要产生一个新的行为都是一样的,都以这个为参照标准。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为什么叫仁?在和他人交往和接触的过程当中,我的所思、所想、所行是否能帮助到他人?如果能帮助到他人我就去做,如果不能我就不去做,这是我们唯一的参照的标准。
游于艺:当我们一心向道,我们有了根本,我们有自己衡量的标准,坚守于我们自己的德行,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依照于仁去做事情。所有的道有了,坚守的标准有了,参照的标准有了,那么接下来游于艺。
其实我们当下做什么已然不再重要,我们就看我们做的事情,我们发挥的特长,如何能去帮助更多的人,这个时候我们不会执着于事情本身,不会执着于工具本身。我不会去执着,我做这个事情累还是不累,辛苦还是不辛苦,都没有。我在考虑什么?我做这件事情,只要能帮助他人就可以了。
如果我换一件事情,可以让我发挥更大的力量,可以帮助更多的人,那么我就换一个事情。这个时候我们就不会被当下的工作所束缚,而把它变成了一种工具,今天别人需要这个工具我就用一下,明天他人需要另外一个工具我又换了,甚至说我自己可以创造一些新时代的工具,可以帮助更多的人让我更好的去行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