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个新概念和新框架,核心素养指导教育改革,特别是考试和评价的改革,需要深入地理论思考、不断地调查研究,积累经验、探索前行。
第一,推动核心素养指导的考试评价,评价观念需要不断调整。测验经历了三种发展观念:从“针对教学的评价”,到“为了教学的评价”,最后到“作为教学一部分的评价”。传统的测验是针对教育教学的评价,这种考试和评价是外在的,相对来说是比较刚性的,是冷冰冰的评价;当前教育推动的是促进教学的评价,是为了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为了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而进行评价;在未来,教育面临第三个情景,评价将成为教学的一部分。在“互联网+”的社会背景下,教学和学习发生着根本性的改变,班级授课制转变为个体化的教学和学习,教师由传授者转为指导者。这场变革的速度,可能比我们预期的更快。在这样的变革中,评价不仅仅是“针对教学的评价”和“为了教学的评价”,而是“作为教学一部分的评价”。评价的过程就是学习的一部分,每一次的测验都搭建了学习的支架,评价结果构成了学习轨迹,通过不断地调整与选择学习和评价内容,促进真正有效学习过程的生成。
第二,推动核心素养指导的考试评价,需要合理地确定评价依据。考虑到与整个教育系统的融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评价应该基于学生的学业质量标准。学生学业测评的蓝图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内容标准(课程到底涉及了哪些内容),一个是表现标准(要求学生应该达到何种能力水平)。课程标准如果能够提供学习哪些内容的内容标准以及学生学到什么程度的表现标准,课程标准就能够取代考纲,直接指导考试与评价。由核心素养指导的现代课程体系具备这样的可能,因为现代课程体系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就是不仅有课程内容标准,还包含质量标准。构成考试蓝图,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缺一不可,没有只有内容而没有表现标准的测评,也不存在超越课程内容的抽象的能力水平考试。而学业质量标准是将核心素养和教学内容有机地连接起来。在学业质量标准指导下进行考试与评价,既参照了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又依据学生核心素养规定的领域和要求;更为重要的是据此来进行评价能够防止脱离教学内容、单独一套评价标准给课程和教学带来的动荡。
第三,推动核心素养指导的考试评价,应该强调软技能和软环境的评价。核心素养包含了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素养的要求。有些内容不能通过纸笔测试检验,而是要通过综合素质评价来体现,如实践创新能力、思想道德水平、合作学习能力。这对评价技术和实践带来了冲击和考验。当前,国际组织的测评内容和方式也在悄然改变,从过去的强调学业成绩、入学率、毕业率和辍学率这些统计硬指标,转向在强调学业成绩硬指标的同时,加入社会情绪、学校氛围等软技能和软环境。许多研究表明,好学校和差学校之间的差别,并不是国家、地区或者学校有多少财富,而更多的是这个国家、这个学校能不能创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积极环境,是不是有较高的教学质量。软环境和软技能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显著的良性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不良家庭背景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强调对软技能和软环境的评价对于目前把核心素养真正地落地于评价改革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第四,推动核心素养指导的考试评价,应该注重测评新技术的应用。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与评价改革,要求测评覆盖学生认知和非认知领域,这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一方面,信息技术可以实现评价方式的转变。传统的评价和测量是由评价者主动设置的——评价者出一套卷子,让学生在某一时间来考。现在,随着信息技术、大数据的发展,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痕迹大量存在于信息环境中。这样,测量和评价就有可能改变过去主动设置的状态,利用这些信息把我们需要的评价内容提取出来,而采用机器学习开发计算机评分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当中材料多、评价效率低以及标准无法统一的问题。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命题方式的转变。计算机的复杂性和交互性可以帮助我们将难以纸笔测验的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展现出来。2015年,PISA实现了通过计算机测试的方式,测试学生合作性问题解决。它设计了一个复杂的系统,学生要跟计算机系统一起互动地解决问题。通过评价这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来检验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核心素养提出了学生应该具备的适应未来社会的多方面能力和素养,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测试学生核心素养落实情况提供了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