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慧工作日志11.25
纵观教学实践,我们会发现很多老师在课堂上往往更偏爱那些聪明伶俐、回答问题流畅、善于表达的学生,会自然地流露出对他们的赞赏。而对那些反应缓慢、暂时思考不全面、容易出现问题的学生,则“怠慢”处置。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丧失学习的热情。如果教师不及时调整这种或偏爱或怠慢的行为,就会导致教育的失误。
认真反思自己,确实是有这个现象,虽然我会爱提问中等生和中下等生,但是会在他们支支吾吾时失去耐心。
那应该怎样给予学生客观、公正、平等的学习心理感受,力争把“爱”的阳光酒在每个学生的心田呢?
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极其丰富、多变的,而且学生不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把心灵的窗口向老师敞开,所以要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什么对教师的苦口婆心学生无动于衷呢?原因在于师生之间没有产生积极有效的“心理效应”。教师只有合理运用“心理效应”这根调控杠杆,才能激励学生学习,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