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古人将药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古人用药讲究剂量,若药量过少,则收效甚微;若药量过大,将会有副作用产生。因此古人治疗疾病要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材料二: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材料三:每种德行都是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道,而每个极端都是一种罪恶。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中道”的智慧
文/沈周霄
亚里士多德认为:每种德行都是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道。中国的先哲也崇尚“中庸”的观点。
凡事必有过度、不及、适度三种情况。美德,是德性的适度。所谓恶,要么是达不到正确,要么是超过了正确。
古人治病,大毒十去其六,常毒十去其七,小毒十去其八,无毒十去其九。用药,不能等到病完全治愈才停,越是猛药,越要注重用药的分寸。这种用药原则,体现了“坚持中道,避免极端”的智慧。不仅用药如此,做人也是这样。“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凡事都要把握好分寸。好的水质,有利于鱼的生长,但太过清洁,则会丧失了让鱼存活的微生物;智者,需要明察秋毫,可一味站在道德高点,用过高标准、过激手段对待别人,则会让自己丧失可能的盟友。所谓,曲高和寡,物极必反。
国人对儒家的“中庸之道”常有误解。有人把中庸,理解为“骑墙派哲学”:模棱两可的和稀泥、随意妥协的做好人、凡事不冒头不冒尖、无原则的左右逢源等等。也有人望文生义,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平庸”。
这样的看法,都不妥当。“中庸”二字拆开看,“中”就是不走极端,“庸”就是不唱高调、温和而恰如其分。中道而行,是先哲们对天地万物本质规律的洞察,是古老而日新的生存智慧。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情绪上的理性。所谓“慧极必伤,情深不寿”,“过”和“不及”一样,都是没有智慧的表现。中道而行,是大义面前的见义勇为,也是平凡生活里的珍爱生命;是虚荣与卑贱之间的不卑不亢,也是滑稽与粗鄙之间的机智变通。
有这样一幅太极图:左边是阴,右边是阳。当阴多的时候,“中”的力量就往阳的方向移动一些,当阳多的时候,则反之。这个制衡的力量就是“中”。
“中”,不是绝对的平均主义,是温和,是和谐,是适度,是把握规律后的动态平衡。“中道”的智慧,不在圆滑里,在明辨是非、坚持原则后的“不偏不倚”里;在“见天地”、“见众生”后的“反求诸己”里;在萌芽、碰撞、否定、重建、修正、超越后的不断“新生”里。
过犹不及,执两用中:这是先哲的智慧,更是后人必须时时提醒自己的恒言与警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