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国的私人秘书, 不少人可能会以为这是近代的产物。 其实, 远在距今两干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私人秘书就已经产生并在当时的政治、经济以至军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只不过当时还没有“秘书”这一概念, 也没有“私人秘书”这一职业名称而已。
现有的史料表明, 中国的私人秘书起源于西周时期。在当时“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的奴隶制等级制度下, 周王朝的诸侯卿大夫家中都置有家臣。家臣由卿大夫自行任免, 不世袭。周平王东迁之后, 宗法制度逐渐动摇、瓦解, 周王朝的政治重心由王室逐步移向诸侯列国, 列国的卿大夫亦开始设置家臣, 且有司马、司徒等职务名称, 为卿人夫分管家政、采邑、军队等事。
孔子的弟子冉有`、季路就曾为鲁国贵族季康子的家臣。鲁国的另两家贵族孟孙氏、叔孙氏亦有大批家臣。家臣中那些有谋略、善文辞、通计会的人,负有为主人出谋划策、处理文书事务的职责, 用今天我们对秘书职业或职务所作的界定来看, 他们就是最早的私人秘书。战国中期以后, 随着士人游说之风和各诸侯国贵族养士之风的勃然兴起, 私人秘书得到了迅速发展。
奔走游说于列国之间的“士”,有的做了国君的“客卿”、“博士”等秘佑官职, 更多的“士”则为列国中的贵族封君或大夫所招纳, 如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楚国的春申君黄歇、秦国的文信侯吕不韦等, 招纳了来自各国的“士”三千余人, 通称“食客”或“门客”、“舍人”。这些人中, 从事文书记事工作的称作“侍史”。《史记·孟尝君列传》载:“孟尝君待客坐,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与客所语。”
这些士的来源比较复杂, 学识水平参推不一, 但是大都有一技之一长。这些门客或为主人治理家事, 或协助主人谋划国政, 或为主人起草文书信札, 或代主人奔走游说,或负责办理某些具体事务, 或代主人捉刀著书立说, 实际仁都属二于主人的私人秘书。私人秘书以自己的学识才干为主人服务, 替主人排扰解难, 在主人的政治生涯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如孟尝君的门客冯援, 为孟尝君到薛地“收责(债)市义”之后, 又为其定“狡兔三窟”之计, 使孟尝君能“为相数十年而无纤介之祸”。信陵君依靠门客之力编成《魏公子兵法》,在“窃符救赵”后听从门客之言回归魏国, “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威振天下”。
由于这些私人秘书的主人多为当时各国“辅国持权”的眩股重臣, 所以他们在为土人的事业做出贡献的同时, 也对所在国家的内政外交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信陵君为政时,“诸侯以公于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于余年”。对于多数游上来说, 做贵族诸侯或大夫的私人秘书并不是他们的最终追求。
作为当时社会上最为活跃的一个阶层—“土”, 往往将贡献方略作为进身之阶, 通过向国君上书游说而取官, 各国的贵族诸侯及大夫常常不过是“士”和国君之间的一个中转站, 所以, 任期较短、流动性大便成为这些私人秘书的一个重要特点。
内容来源:私人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