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为何家会伤人
阅读时间 :2022.12.9
阅读进度: 第59-114页
阅读用时: 60分钟
阅读感悟总结:家庭关系的和谐是良好人格基础形成的保障。
金句:
:在母子关系中,或者在任何关系中,我的感受能被感受到,这一刻,我存在,你也存在。这一刻,就是爱。
世界在你眼中,而世界在你眼里的投影,绝非仅是世界本身,更是你自身。
溺爱是陷阱,实际上,溺爱的父母是在满足自己的需要,但它却披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外衣,而变得仿佛不可指责。
有健康自我的人,他会很爱父母,但他做事情,首先是从自己的感受出发,而不是服从父母的语言。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他成为他自己的过程,爱是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我们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爱,孩子就以适应这种爱的方式成长。
问题解答
1、为什么妈妈全然的关注和爱很重要?
妈妈,是我们生命中的第一面镜子。生命的最早期,妈妈注目着婴儿,婴儿就从这面镜子里看到了自己的存在。
若妈妈的注目一直在,婴儿就会感觉自己一直存在。若注目时,妈妈与婴儿有共鸣,且带着接纳与喜悦,婴儿就感觉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好妈妈的镜子从不吝于对婴儿打开。
有时,妈妈这面镜子总是没有光的,它不能注目婴儿,于是,婴儿就觉得,自己是不存在的。
若这面镜子偶尔才会打开一下,婴儿会在这一片刻形成一定的自我感,但这种自我感是破碎的,因为他看不到一个完整的自我。
所以,妈妈的爱和关注很重要,这关系到孩子将来人格的形成是否健康。
2、那些自由做自己的孩子是怎样的?
所有的孩子一开始都是想“成为自己的人”,但抚养者们非得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塑造自己的孩子,于是孩子的意志就被压制了,最终在不同程度上丢失了自己。
而那些能自由做自己的孩子,他们的内心会指引他走在自己所渴望的道路上,而这样的道路很少是不对的。
父母的职责是用爱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但至于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爱与自由,缺一不可,而如果他既获得了充分的爱,又获得了充分的自由,他一开始就会是一个“成为自己的人”,而最终也势必会成为一个自我实现者。
3、人生的三次分离及其重要性
人生的三次分离分别是分娩、与妈妈的分手、与家的分离。
第一次分离—分娩:出生,是一个人遭遇的第一个重大的分离。
1)成熟分离-自然分娩:孩子出生时遭遇过痛苦,所以挫折商更高。
2)拒绝分离-难产: 拒绝与妈妈子宫分离,关系不一定亲密,还可能恶劣。
3)单纯分离-剖腹产:妈妈为了早点结束痛苦采取这种分娩方式,可能会造成与孩子有隔阂,也有可能不太爱孩子,孩子将来挫折商不高,亲密关系差。
第二次分离—与妈妈分手:三岁前的新生儿,是与妈妈的心理分离期,是一生中最关键的分离。
1)成熟分离:幼儿内化了妈妈的形象,有了自己。但幼儿有了自主性,他形成了主动、积极探索的特质。
2)拒绝分离:如果妈妈不愿意与幼儿分离,或错误地什么都替幼儿做主,从而阻碍了这个心理上的分离过程,那么,幼儿就会形成依赖症,现在,他特别依赖妈妈,以后,他特别依赖爸爸或其他亲人。等长大后,他会依赖别人。
3)单纯分离:妈妈不理解甚至根本缺乏理解幼儿的意愿,也拒绝与幼儿分享他探索世界的情感和体验,那么,幼儿就会陷入孤独症。他可能会极度自恋,也可能会患上孤独症。
第三次分离—与家的分离:这一过程从幼儿园开始直到我们成人才结束。
1)成熟分离:爱家,但又喜欢独立。
2)拒绝分离:恋家,无法独立。
3)单纯分离:逃离家庭,拒绝与家庭继续保持联系。
4、恋母情结是如何发生的?恋母情结的可怕之处
1)恋母情结产生的原因:按照精神分析的理论,3~6 岁是“俄狄浦斯期”。通俗的说法就是,男孩会出现恋母倾向且嫉妒父亲,女孩会出现恋父倾向且嫉妒母亲,他们都期望取代同性的父母而与异性的父母建立唯一的关系。
2)恋母情结产生的可怕之处:在这一阶段,如父母有意无意顺应了孩子的这个愿望,譬如妈妈与儿子建立无比密切的关系,并让儿子知道,妈妈在乎他更甚于爸爸,那么,孩子就会发展出“俄狄浦斯情结”,一方面,他会过于依赖异性父母,另一方面,他会对同性父母缺乏敬畏并与之疏远。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样的孩子还会发展出一系列问题,譬如只结交异性朋友而难以融入同性的圈子,甚至还可能会发展成同性恋。
5、溺爱的本质是什么?危害是什么?
1)溺爱的本质:溺爱源自父母的自恋。溺爱的父母无视孩子真实的成长需要,而是将孩子当作自己的另一个“我”,给予过度满足。可以说,无限制地给予孩子,其实是在无限制地给予自己。
2)溺爱的危害: 溺爱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要么缺乏自我,他们只是包办式父母的简陋复制品;要么他们的自我无限膨胀,内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并最终成为别人的噩梦。